万溪冲采摘节的“宝珠梨”产品琳琅满目

发布时间: 2014-09-10 16:55:13  |  来源: 云南网  |  作者: 林霞 孟祝斌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呈贡万溪冲 宝珠梨 梨醋 梨膏 企业投资 原始风貌 万亩梨园 传统工艺 舌尖上的呈贡 

让舌尖游历美食间尝梨醋品梨膏 感受“梨滋味”

村里老人家按照古法熬制的梨膏 都市时报记者 孟祝斌

一位村民正在用开始发酵的梨子制作梨醋

呈贡万溪冲作为昆明人的后花园,有挖不尽的“宝”,吃不完的美食。到万溪冲除了赏万亩梨花飘舞,你还能和民间传统美食梨醋、梨膏邂逅。这个周末,趁万亩梨园花事阑珊,到万溪冲赏完花不妨再来一次舌尖之旅。

梨醋

土著酸掼梨酿造

梨醋历经600年

口感:酸甜回甘,颊齿留香

售价:小瓶(约300毫升)3—5元 大瓶(约1.25升)6—15元不等

万溪冲虽为宝珠梨之乡,可万亩梨园还种有金花梨、黄梨、拐枣梨等30个品种。其中有一种叫酸大梨,昆明人叫酸掼梨。此种梨,个头大,水分充足,熟果色泽绿黄,口味酸甜,倍受喜欢酸甜味的人的喜爱。不过,鲜有人知道,万溪冲的传统美食梨醋却是由它制成的。

这段时间,但凡到万溪冲赏花的市民一定会发现社区路边的小摊上,各种农副产品里总能见到几个矿泉水瓶,里面盛满金黄色的液体。好奇的市民向摊主一打听,老人家一定满脸笑容告诉你:“这是梨醋,我们自己做呢,酸甜可口,吃了提神又醒脑。”

梨醋是万溪冲民间一道传统美食。当地社区居民家家户户都会做,而且制作过程简单而生态。每年中秋节梨园丰收,把熟透的酸大梨采摘回家洗净后摆放让它自然发酵,几天以后,等到整个梨浑身发酵至黄黑,再用干净的纱布将梨汁挤出来,最后放入土罐密封存放五六个月,就可以吃了。

村里老人介绍,好的梨醋色泽金黄,酸甜适中,口感独特;存放时间上了两三年,醋的表面还会起一层“醋胆”。这就表明这醋不仅口味纯正,而且是时间较长的老醋。待酌上一小口,神清气爽,酸甜回甘,颊齿留香。万溪冲的老百姓家家户户几乎从不买醋,做菜都用自己酿的梨醋。

中医认为梨性寒凉、味甘,具有润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生津止渴、增进食欲、消除疲劳、醒脑提神等功效。此外,梨也富含维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等微量元素和一定矿物质。用梨酿醋, 即可作为高档调味品,又可作为独具口感的饮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俗话说,春看花,秋收果。在万溪冲,每年三月梨花绽放时,竟能一尝头一年丰收果酿制的香醋。昆明人的后花园,真是实至名归、无可替代。

万溪冲社区党委书记杨汉强介绍说,酸掼梨在万溪冲的种植面积有六七百亩,亩产2—3吨,每户居民都有种植。酸掼梨的历史与万溪冲建村史一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都知道万溪冲以宝珠梨盛名,宝珠梨是当年宝珠和尚引进来的优良品种,而酸掼梨则是万溪冲原生老品种。可以说,宝珠梨是外来客,酸掼梨才是‘土著民’。”

杨汉强说:”古时候不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老百姓基本上没有什么先进的储藏方法,每年酸大梨丰收后,吃不掉、卖不完的只能摆在那里让它自生自灭,但等熟透的梨发酵到一定程度后,老百姓发现这个发黑的梨的汁水酸甜回甘,口味极好。如果吃凉菜,放上一小勺,菜品鲜香,口感清爽,跟醋一个样。于是,梨醋就像万溪冲种的万亩梨园一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也因为其制作方法简单而生态,万溪冲很多从来不进厨房的年轻小姑娘都会做梨醋。”

梨膏

宝珠梨的梨膏

是万溪冲一大宝

口感:甘甜爽口、芳香适口

售价:大瓶50元—70元/瓶(可议价)

每年中秋节,昆明人都有吃宝珠梨的习惯。每年万溪冲700吨的宝珠梨丰收,不到一个月就售罄。宝珠梨的甘甜让人垂涎。

都知道宝珠梨好吃,可宝珠梨做的绝版美味梨膏却不见经传。梨膏和梨醋一样,也是万溪冲一道绝版民间传统美食。传统的梨膏,过去是宫廷内专用的药品,直到清朝由御医传出宫廷流入民间,梨膏才在民间流传。被外界所熟知的是新疆的特产——库尔勒的库尔勒香梨调制的梨膏。

库尔勒的梨膏制作要加蜂蜜、茯苓、砂糖、燕窝等辅料。而万溪冲的梨膏只选用宝珠梨,不添加任何辅料。因为宝珠梨甘甜,口感好。万溪冲30多种梨,只有宝珠梨做的梨膏为上品。

梨膏的制作方法很简单,但是很费工费时——把熟透宝珠梨洗净晾干去皮、去核,然后用锉刀把梨搓成渣滓,用干净的纱布将梨汁滤出来后,放入大锅里用微火熬上六七个小时,直到梨汁熬制成金黄色的黏稠膏状即可。

宝珠梨做的梨膏甘甜爽口,生津降火止咳、润肺。在万溪冲,老百姓有个咳嗽痰喘、咽干口渴、声重音哑什么的,吃吃梨膏就好了。所以,宝珠梨做的梨膏,是万溪冲的一大宝。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别看一小瓶100毫升左右的梨膏,社区的杨奶奶就用了差不多四五公斤的宝珠梨才熬制而成。因此,做梨膏看似简单,却是费工费时,还费料。难怪和梨醋相比,摆上摊卖的很少。不仅梨膏的量不太多,做的人也很少,一般都是自家人或者给亲戚朋友做一点吃。记者随即抽调了几位社区的年轻小姑娘,她们都说只看过家里老人做,自己不会做,也都没做过,都嫌麻烦又费时。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