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发布时间: 2014-09-08 13:43:43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张秀娥 张梦琪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承接 产业集群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标志。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城镇化确定为未来10年到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3年12月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并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主要任务。城镇化发展需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同时推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融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城镇化产业体系,有效利用区域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转变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城镇“空心化”“有城无业”现象,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必须以产业为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推进城镇化的合理分布。为有效促进城镇产业发展,保障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强化城镇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城市资源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协调发展战略格局,做好城镇间产业分工与协作,培育城镇特色鲜明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生产要素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区域性品牌。加强城镇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提升企业规模竞争力。按照城镇间产业分工原则,特别是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承接能力,鼓励资源枯竭城市发展替代接续产业,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构建科学的城镇发展体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壮大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减少资源能耗型产业,推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提升产业发展就业弹性。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深化,解决从农业和工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以及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日益迫切,城镇化稳固发展的根基亟待构筑。服务业,特别是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城镇现代服务业比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有机结合。引导以物流、金融、保险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密集区域及中心城镇集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提高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拓展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形成城镇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良性循环,提高产业发展吸纳就业能力。

大力促进创业与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在技术革新、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为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提供了产业基础,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创业者创办企业及壮大企业提供了良好契机,特别是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实现创业梦、城市梦带来难得的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下,农村转移劳动力将其打工期间所掌握的技能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创办企业,这不仅有助于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布局优化,而且拓展了就业渠道,有助于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因此,要鼓励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到中小城市创业。为有效促进创业活动开展及中小企业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及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提供财税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突破创业融资瓶颈;完善城镇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深化创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全民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要形成政府激励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的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城镇人员的乐业与安居问题。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与所在城镇的科技文化、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可以持久带动城镇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要开发并依托当地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当地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发展创新公共平台,深化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机制,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强化权益保护机制,明确产学研各方权利义务,提高产学研合作动力与效果。通过城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支撑力的增强,提升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夯实城镇化发展基础。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城镇非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要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全方位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科技含量。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规模化与集约化,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要应用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同步,以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筑牢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