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基于新优势需要新的政策框架,要从“放松政府管制,优化制度供给,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标着眼,着眼于供给侧,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首先,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增加有效供给。一是建立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只能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来获取更多利润;二是发挥政府投资对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宏观导向作用,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鼓励官产学研金共建创新联盟,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设备投资改造,建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有效机制;三是严格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为推进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须以大力提高中国资本形成效率为中心,着手以下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市场分割、切实保障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转变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消除要素价格“多轨制”的现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释放市场投资主体活力。二是推进融资渠道市场化,为企业投资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通过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全社会融资效率。三是落实负面清单制度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建议政府在充分借鉴和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负面清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三,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整体升级。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 要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就必须培育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目前, 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很多国内大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集中在国内市场。建议研究制定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以及“走出去”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发展和延长国内价值链,并鼓励国内企业向低产业梯度国家转移。政府除了在财税、金融、贸易便利化政策之外,应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场设立相应的贸易促进机构,为企业搭建国际贸易网络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境外贸易合作区建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