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后,该怎样救助鲁甸?

发布时间: 2014-08-07 13:06:0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虔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鲁甸 地震 灾区 救灾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鲁甸地震救援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了,寻找生还者的希望没有放弃,过渡安置工作也会渐渐展开。目前,鲁甸救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普通民众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救助才是最有效的?记者专访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红涛和紧急救援部主任王鹏。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验给出了答案。

8月6日,在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龙井村,当地村民在从直升机上卸载物资。图片来源新华网

救灾 道路不畅阻碍物资送达

据陈红涛介绍,现阶段扶贫基金会的主要救助工作是向灾区发放救灾物资,如帐篷、彩条布、粮油等。这些都是灾区急需的物品,但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出现在救援过程中。

“通往灾区的路虽然打通,但是只适用于15吨重的车通过,”王鹏说,“我们的车大多有40-50吨重,有些甚至有70-80吨,现在的困难不是没有物资,而是路通的情况下大车无法通过。”所以,现在扶贫基金会在协调小车,甚至三轮车,“只要能把物资运进灾区,我们都在协调。路通了,物资发放就会很顺利。”

捐助 灾区需求每天变

目前社会各界纷纷向鲁甸伸出援助之手,普通大众态度热烈。但是,这样的热情有时会因为信息的对称度不够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陈红涛介绍到,有些捐助人会要求基金会,必须把自己的捐款用于购买紧缺物资,但是,灾区的需求每天都在变化,可能短时间后有些物资需求量就没有最开始那么大。这些变化的信息,是大众有时无法立即得到的。他对大众的热情和心意表示尊重和理解,同时希望公众能相信专业机构,由机构根据自己专业能力去了解灾情需求进行采购。

救助 助人者不要变成“灾民”

王鹏希望公众能理性看待救助过程,因为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救灾过程当中,基金会希望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捐赠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他不建议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的普通市民前往灾区,首先是因为交通部门在进行路况管理,其次,进入灾区之后,普通民众如果处理不好,自己也会成为“灾民”。他建议,如果有心帮助,还是通过捐赠,委托专业的机构合作,由他们具体执行把爱心传达到灾区。

重建 防疫和心理抚慰双管齐下

黄金72小时之后,灾区的重建会逐渐成为工作重点。陈红涛认为,灾后重建要注重于灾民今后的生计发展。据他介绍,每个受灾地区的资源特点、受灾程度和经济条件都不同,扶贫基金会将依据当地情况,请专家进行灾情评估,了解实际需求并做出报告。他们在玉树就有过成功的经验,帮助了当地灾民解决长远问题。陈红涛说,扶贫基金会争取这周能够组织评估小组去鲁甸灾区。

防疫和心理抚慰也是灾后安置的重要方面。王鹏介绍说,灾后防疫主要是政府主导工作,救援黄金72小时之后,过渡安置阶段就会开始进行水源消杀、临时安置点日常消杀。在这方面,民间力量是政府补充。心理恢复方面,扶贫基金会通过专业NGO进行心理抚慰,NGO会根据社区的具体需求提出方案,基金会进行支持。心理抚慰主要是面向儿童和社区。他们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忘记灾害和悲痛、疏导孩子心理,社区方面通过组织具体工作,如清理街道来引导大家的注意力,帮助灾民进行心理恢复。

减防灾 向灾害SAY NO

鲁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此次地震中,由于农村的房屋结构简陋不抗震,伤亡严重。王鹏认为,从扶贫的角度看这次地震灾害,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是致贫的重大诱因。在未来参与重建过程中,如果扶贫基金会参与基建项目,肯定会有防震考虑。同时,在防灾减灾方面,扶贫基金会所做的工作是全领域的。从今年5月12日,也就是国家防灾减灾日起至今,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展开了“向灾害say no”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市民和中小学生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当灾害来临时,这些知识可以给自己提供保护,自救和互救是生命的最大保障。他表示,这个活动明年还会继续,而且会选择在灾害易发区和灾害重点区做宣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