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已然进入新的“拐点阶段”

发布时间: 2014-06-12 09:26:2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魏博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拐点 中国经济 经济增速

中国发展门户网6月12日讯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同时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放慢和经济结构出现调整两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新阶段,如何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间找到“黄金平衡点”是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新的重大挑战。中国需要以“降低结构失衡,提高要素效率”为核心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思路,优化中长期供给能力,真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走向新的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已然进入新的“拐点阶段”

要真正认识中国经济需要全面、客观、辩证地去考察。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放缓通道,“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是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经济已经悄然进入新的“拐点阶段”。笔者认为,中国“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发展模式正面临新的拐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经济增长逐季下台阶,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2011年一季度开始连续12个季度增速下行标志着中国进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1997-2001年为第一个 “调整型增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进入“七上八下”的新阶段。

二是低成本优势逐步衰减,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30多年来中国长期持续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 “要素红利、市场化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的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这三大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的超高速增长逐渐回归常态。未来五年由低成本衍生出来的高资本回报率优势,可能将逐步消失,劳动力要素和资源要素价格相对调整,整体经济生产要素成本趋势性上升,中国经济依靠低成本优势的粗放式增长已不可持续。“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30%以上。2013年中国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3.8%,首次下降。未来中国少子老龄化压力越来越大,传统数量上意义上的人口红利越来越少。

三是宏观债务金融杠杆风险不断累积,进入前期政策消化期。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再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期间虽然考虑到启动消费需求和结构性调整等新手段的运用,政府支出计划有所调整,但总体上仍然属于需求管理的传统思路,并导致了杠杆率的大幅上升。一般而言,衡量一国杠杆率的风险用负债与GDP的比例作为杠杆率的评价指标,并将总杠杆率分解为政府部门、非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居民部门等4个部门的杠杆率。IMF数据显示,2005~2012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债务总额由25.8万亿元上升至91.6万亿元,杠杆率由139.3%上升至176.3%,累计上升约3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经济的总杠杆率水平远低于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平均350%的杠杆率,但鉴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货币扩张引发金融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明显上升,因此风险仍不容忽视。

(1)信贷扩张加速。中国经济形成了对信贷的高度依赖,单位经济增长所需的信贷量越来越高,信贷增速远远快于GDP增速。在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信贷总额占GDP比例升至190%以上,上升了60个百分点。(2)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速度最快。目前,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比率已经远超90%的国际警戒线。根据标普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公司的债务总额共有12万亿美元,为GDP的120%。预计,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持债规模将为13.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3.7万亿美元。(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最为突出。据统计,2013年全国地方债务到期还款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约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50%。随着平台融资集中到期,2014、2015两年到期债务规模增长更快,而财政收入增幅则难以大幅提升,届时地方政府以及融资平台将面临更大还本付息的压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控风险”宏观调控目标进一步突出。(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

张茉楠专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