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讯工具谣言色情信息呈泛滥之势 亟待整治

发布时间: 2014-05-30 09:03:43  |  来源: 法制日报  |  作者: 范传贵  |  责任编辑: 方青

谣言色情信息呈泛滥之势三部门整治新型社交平台专家称

治理“微信们”需凝聚多方力量

即时通讯工具的公众平台要有相应的事前审查、事中管理和事后辟谣制度。而消除违法违规信息必然不是单一管理部门或企业所能完成的,在发布和传播过程中,各方的自律尤显重要

□本报记者范传贵

“微波炉生产厂家打死也不说的惊天秘密”“酸性体质是癌症的温床”“一句话总结各种食物相克,吃货们要小心啦”“指甲上月牙是健康晴雨表”……

这些文章标题因耸人听闻而流传于微信朋友圈,但却全部被证实为谣言。

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召开专门工作会议,通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整治微信等公众账号违法违规行为。

上述谣言、欺诈信息即在被整治范围之内。

国信办有关负责人通报,此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的公众平台等公众信息发布服务环节,特别是具有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严厉打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领域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破坏活动。对不认真履行管理责任的企业依法追究责任。

有关专家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即时通讯工具平台上,违法违规信息已有泛滥之势,此时进行专项打击十分必要。而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传播的违法违规信息具有传播快、隐蔽性强、监管难、辟谣难等特点,对该类信息的打击整治需凝聚多方力量。

虚假有害信息四处流溢

据国信办有关负责人通报,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服务发展迅猛,用户已突破8亿,成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与此同时,一些人借助这一平台向公众发布不良或违法有害信息,严重破坏网络传播秩序和危害公共利益,引起了网民的不满。

一篇由微信公众账号发出,在微信朋友圈里被用户疯狂转发的文章可以作为典型“范例”——《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

在这篇文章中,“微波炉的秘密”包括: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微波炉烹调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等许多严重危害。

然而近期有媒体与研究机构联合对这一文章内容进行试验,发现所言大多为假。

在天津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实验室,专家们测试了微波炉的辐射。经测试,微波炉的辐射值为278毫高斯,正常而言辐射只要强度不超过833.3毫高斯都是安全的。专家介绍,因为微波炉都设有防护措施,因此它向外泄漏的辐射值微乎其微。而且,日常家电产生的是电磁辐射,而电磁辐射是最普通的辐射种类,它的穿透力极低,不会危害健康,更没有研究说明其会致癌。

针对文中关于使用微波炉烹饪食物会破坏营养成分,甚至完全消耗光食品的营养的说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专家也通过一个实验予以了否定。

《法制日报》记者查阅发现,正是这样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却成为众多公众账号争相推送的“干货”。在转发过程中,文章标题被改得越来越耸人听闻,如在原标题前加上“微波炉我准备砸了”,在秘密前加上“惊天”二字,或在原标题后加上“这个你不能不知道”。

在微信朋友圈中,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食物相克”“人死于酸性,活在碱性”“榴莲致癌”等等打着科学、养生旗号的“伪科学”文章流传甚广。

腾讯公司公关部门负责人胡春囡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一直以来该公司通过平台运营机制对损害用户体验和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但总有一些不法分子试图挑战平台和法律的规则底线,骚扰用户。

据介绍,从今年年初开始,腾讯联合全国各地警方、互联网厂商和安全团队,启动打击网络黑色产业链和恶意信息的雷霆行动。至今,该行动配合警方在全国侦破案件10余起,发放举报奖金25万元,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80余人。

即时通讯工具传谣危害大

“与微博不同,移动即时聊天工具以熟人为媒介进行传播,用户对信息的信任度更高,安全隐患也更大。”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窦灏洋说。

他向《法制日报》记者分析,即时通讯工具有私密沟通、用户量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在该平台上传播速度极快,出现违法违规信息后又很难纠正和监管。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论坛、微博等开放性网络平台上,一条谣言信息发布后,读者在辨别真伪后可在下方进行评论辟谣,这样可帮助其他读者辨明事实;而即时通讯工具的设计是私密性的,以微信为例,公众账号在发出一篇文章后,读者只能向后台发出评论,互相之间不能看见,而在微信朋友圈中,仅有互为好友的人能看见对方的评论。

“所以即使发现了一些谣言在传播,想辟谣也很难,不像微博上发一个辟谣信息很快就可以传播开来。”窦灏洋说。

他认为,在此背景之下,监管部门进行专项整治十分必要:“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有管理,没有管理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没有监管,涉黄信息肯定是传播最广的,因为这类信息吸引眼球。当涉黄信息充斥整个平台之时,一些有质量的信息的传播空间就会被压缩。

胡春囡也表示,国信办、工信部以及公安部对互联网进行专项整治,对广大用户和平台来说都是好事。该公司会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配合互联网专项整治行动,严惩一切违法违规行为。

“监管本身就是保护这些平台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没有监管,这些平台就很难获得长久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窦灏洋说。

整治虚假信息需多方合力

对于在互联网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有相应规制。不过,对此类带有“自媒体”性质的信息发布平台,则尚无专门的规范。

“在现有环境下对它们进行监管,还是比较困难的。”窦灏洋认为,要对违法违规信息进行打击,首先要有一个执法的基础,即实名制。

他分析,在实名制的前提下,信息源是清楚的,人们对自己的发言要承当相应的责任。

《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大部分公众账号发布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都在于吸引粉丝。

“对这种做法不加限制,就会形成一种激励,更多的公众账号也会选择这种做法,都奔着虚假的耸人听闻的消息去。所以要让发布、传播非法信息的人承担责任,信息发布者才会去审慎把握自己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窦灏洋说。

他建议落实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的规定应成为专项治理行动的关键。除了个人账号与手机号捆绑外,对发布公共信息的公众号还需采取更严格的准入办法,如可采取微博的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形式,实现用户隐私和管理需要之间的平衡。

在实名制基础上,窦灏洋认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公众平台要有相应的事前审查、事中管理和事后辟谣制度。

“以我的经验来看,辟谣信息的传播永远比谣言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小,对谣言打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现了之后要予以删除。所以对于已经发出的违法信息,要有控制删除机制。”窦灏洋说。

一些已经广为传播并造成不良影响的谣言,公众平台则应建立统一的辟谣机制。窦灏洋建议,可以由一个统一的官方账号发布辟谣信息,对一些传播不是很广的谣言,则可以探索定向辟谣。

而消除违法违规信息必然不是单一管理部门或企业所能完成的。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各方均表示,在发布和传播过程中,各方的自律尤显重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