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大城市健康发展
大城市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不能无序发展;大城市的发展是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大城市的发展有优势也有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城市就可以任意发展甚至盲目发展。
——大城市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不能无序发展。
集聚考验承载能力,人口规模的扩大对供水、交通等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压力不言而喻。时下,一些大城市热衷于建新区,一些大城市盲目往外“摊大饼”,甚至一些缺水的西部城市也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大城市发展一定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无限制扩张,不能一味‘造大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
——大城市的发展是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城市的出现,说到底是市场自然选择、生产要素集聚的结果,这是个渐进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如果依靠行政力量强力推进、拔苗助长,而产业支撑跟不上,往往建成的是缺乏产业的“睡城”、没有人气的“死城”。
引导大城市健康发展,政府应当在规划、定位、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大城市的很多治理难题最终都落在人口管理上。在国际上,主要靠市场来自发调节大城市人口规模。随着人口的涌入,房价等生活成本的上涨,会使一部分人逐渐离开大城市。“首尔人口在2010年—2013年间连续4年呈净流出,其中46.6%是因为高昂的房价”,李铁说。
李铁认为,我国的特大城市要加快基础设施供给市场化的范畴,加快推进阶梯价格政策,在城市市民生活成本充分市场化之后,价格和生活成本的市场化调节也自动会导致人口分流。
需要指出的是,引导大城市健康发展,需要更为宽广的视野。姚洋认为,在类似北京这样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的超大城市,一定时期内有必要通过一些措施来抑制城市的过度膨胀,从中长期看,还可以通过发展都市圈、实现圈内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工来予以疏解。
令人欣喜的是,时下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我们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展大城市提供了一条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思路。
延伸阅读
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逐步一体化
聚焦全球五大都市圈
在经济发展中起龙头作用
纵观全球城市化进程,人口、生产和公共服务在空间的集聚是个普遍规律。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造成城市越来越大,一些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不断加强联系,构成了城市群。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逐步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形成了都市圈。
20世纪,全球范围内相继形成了纽约、美加五大湖、日本东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五大都市圈。都市圈在各国及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
纽约都市圈,世界五大都市圈之首,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80公里,东京、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共同组成了东京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则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数个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
人口集聚是都市圈的显著特点。巴黎都市圈市区人口密度高达2万人/平方公里,英国一半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5国土面积的伦敦都市圈。
生产的集聚效应在都市圈里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占整个日本经济总量的70%以上。
政府包容人口自由流动
世界上大多数都市圈都经历过由于人口高度密集而引发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困扰的阶段。但对人口的自由迁移,这些都市圈一般采取包容的政策。外来人口进入后,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就地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问题。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伦敦,为解决伦敦市下层居民的居住条件恶劣问题,伦敦市清除贫民窟,建设低成本住房,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曼哈顿繁华的奢侈品专卖店旁边,杂货、小吃等流动摊贩比比皆是;当前东京都市区,就业劳动力中还有近10%的人口为中学以下学历。
另一方面,人口的高度集中,抬高了生活成本,一部分人选择逐渐逃离都市圈特别是核心城市。(记者 朱 隽 顾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