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小城施韦特位于奥德河畔,紧邻德国和波兰边界。当地市政府采取措施,努力提升城市和周边农村的居民生活质量,使如今的施韦特拥有“国家公园之城”的美称。
二战后,前东德政府为发展经济,在施韦特兴建工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施韦特市市长于尔根·波尔策尔向本报记者展示了当地的卫星地图:老城区依靠奥德河支流,西北部是大片的工业区,炼油厂和化工厂当初就建在那里,东北部河畔是造纸厂。自上世纪60年代起,因人口增加,大片住宅在老城区和工业区之间兴建,形成了老城区的卫星城。
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后,虽然每年都有外来人口流入施韦特,但其数量远不及人口流失,加上城市的出生率很低,施韦特的人口持续减少,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城市里的房子空了。
1992年,施韦特市房屋的空置率为2%,这一数据在2001年上升到15%。为此,市政府拆除了一些后来建的板楼住宅区,让城市的居住地带向老城区收缩。截至2013年11月,施韦特已累计拆除6000多套住房,房屋空置率下降到4%左右。波尔策尔说:“我们不能只是一刀切地拆房子,那样会让市民对城市失去信心。因此,我们也会修缮老房子,比如把整排平板楼中间的几幢拆掉,改造成城市别墅。我们还会对住房进行能源改造,让居民更满意。”
两德统一后,施韦特原工业区的炼油厂仍然保留,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行业、物流业、电信业等也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为了吸引更多人口前来生活和就业,市政府花费了不少心思。
“我们新建了音乐学院、剧院,拥有自己的剧团,修缮了历史建筑作为文化活动场地。我们的医院有400多个床位、100多名专业医生,我们还有综合购物中心、国家自然公园等。我们希望人们更愿意来这里生活。”波尔策尔说,每年还会邀请德国和波兰艺术家前来进行艺术创作,举办节日活动。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炼油厂和造纸厂并没有让施韦特成为受污染的区域。波尔策尔指着地图说,“造纸厂就在奥德河支流的边上,河对岸就是国家公园,是一片自然生态保护区。”德国十分重视环保,早在东德时期工厂就实行了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两德统一后,第一笔大资金就投入到了环保领域。
施韦特市还有10个下属村。波尔策尔说,市政府努力让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也能从城市的发展中受益。“我们在农村建了幼儿园,并设置了专门的公交线路,方便村民们去剧院、医院、学校。”
上世纪90年代,德国兴起回归农村的浪潮,很多人从城市搬到郊外。如今,德国正在经历再城镇化,人们更愿意居住在公共设施完善、文化生活丰富的城市里。
(本报柏林3月18日电)
(本系列报道结束)
作者: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