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月初六开始到现在,每天的到达旅客差不多都在29万以上,仅2月28日当天就有32.5万人在北京站、北京西站下车。”北京铁路分局人士告诉记者,自从北京通火车以来,北京铁路日到达旅客最多时才有27.8万人,为了满足旅客进京的需要,北京铁路部门已经加开了开往成都、武汉、合肥等地的临客50列,但还是不够用。“我们这里去北京的火车票,3月12日以前的基本已经售完,但还有很多人等着买北京方向的车票。”成都火车站售票人员说,成都铁路局已经向铁道部提出申请,要求在春运结束后延长临客开行时间。“旅客中很多都是来北京找工作的民工,他们约占到达旅客人数的40%以上。”北京西站党委副书记姚鸿仁说。记者3月1日下午在北京西站看到,出站口不断有大批客流涌出,由于很多人下车后并不知道该去哪儿,大都围坐在站前广场上。“可以肯定地说,今年进京务工的外来人员绝对远超过去年!”姚鸿仁说。
珠三角用工缺口至少200万
与北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向是民工外出打工首选的广东省,今年却普遍遭遇了“民工荒”:“尽管火车站上依旧人头攒动,但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年来粤民工的总体数量明显下降了。”广州铁路局新闻发言人程方石告诉记者。
“种种迹象表明,外来工流动已经出现明显变化,而且短期内不会逆转。”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老处长梁满光说。据他介绍,广东是全国招聘外来民工最大的省份,用工总量约占全国流动民工人口总量的1/3,但今年有许多企业都反映说,企业缺员后不易补足;过去愁订单,现在愁人手。
由于缺员,企业参加招聘会的次数明显增加。“2003年我平均每个月来招聘会3次,2004年每月差不多要来七八次,今年我可能要天天泡招聘会了。”东莞一家外资玩具厂的招聘经理李先生说,招聘成本的增加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降低了对性别、年龄、文化等要求,仍然招不到足够的人。
今年广东取消了执行10年之久的春节招工禁令,希望以此来缓解广东的民工荒,但来自广东省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的消息显示,外来劳动力的流量并没有显著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珠三角加工制造类企业的工人今年缺口高达200万人。
哪儿能挣钱我们就去哪儿
据长沙铁路总公司的统计显示,今年湖南的民工流向不再只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更多的人前往长江三角洲和北京地区寻找工作,“节后北京、上海方向的客流同比都增长了一成多,广东方面略有下降。”长沙铁路总公司人士说。
据了解,到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做工,包吃包住一个月800元。而在广东,从事制造业的最低工资每月只有600元。广东省总工会日前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的民工在最近12年里,工资增幅只有68元,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他们的实际收入呈下降趋势。
广州市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心人士承认,对于民工、特别是那些已经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人来说,珠三角明显不再具有吸引力,长三角、京津唐甚至部分西部地区的熟练工人工资水平已经超过广东。
“我们去年一起来的有三十多人,今年又多来了8个。现在北京对外来人员的限制条件少了,而且不像以前那样总担心被遣送回家了。”四川达州来京务工的小刘说,去年她们工资拿的早,不仅比去广东打工的人早回去了半个月,钱也不比她们少,有的人今年就跟着她们一起来北京了。
“还有一个好处是,我们这里有不少人都是夫妻、兄弟姐妹一起来的,男同志干装修,女的能干啥活就干啥,北京活也比较好找,相互之间能照应。”小刘说。
来自河南周口的小方是听同村人说今年北京工程多、需要的人多,给的钱也不少才出来打工的,“最重要的是,北京有政府管着包工头,不用担心拿不到钱,谁会看见现成的钱不想挣呢!哪儿更能挣钱我们肯定就去哪儿!”
小方告诉记者,今年他们一起来了一百多人,通过当地的劳务输出队很快找到了工作,现在他们全都在地铁四号线的一个工地上,干到年底能带回家7000多块钱,“这里还缺人呢,我们已经给家里打电话了,另一批人正在往北京赶,一两天就到。”
“低技术陷阱”催动民工流向转变
广东省统计局日前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尽管面对招工难的问题,过半珠三角企业仍无意给外来工加薪,只有近四成的受访企业表示会考虑今年给员工增加工资,但其中有74.8%的企业表示增资幅度只在5%以内。
据了解,珠三角地区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多为来料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压低工资才能有利可图。记者电话采访了广东中山、东莞有关几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后发现,那里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多,如多为制衣、制鞋、五金等行业,“民工荒”主要是指缺少收入低、重劳动力型的工人,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广东省总工会的调查报告说:“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低工资高竞争力”,正在使广东经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劳动力太便宜,厂家不愿意投资更新技术、提高工人的素质;厂家不是靠提高生产力而是依赖劳动力的低廉来保持产品的低价格竞争力,因此工人工资很难有上调的空间,学界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低技术陷阱”。
“低技术陷阱”不仅仅出现在广东的制造企业,在民工如今大量流入的北京、上海地区同样存在,只不过以建筑工、装修工、餐厅服务员、保姆等形式出现。这些地区的企业竞争目前还不如广东充分,工资待遇也比广东高,但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也会面临像广东一样的“民工荒”。“民工荒”率先在珠三角这个对劳动力依赖最深的区域浮现,对中国其他地区来说应该是个警示。
值得庆幸的是,相当一部分民工已经有意识地开始提高自己的技术、知识水平,特别是一些青年民工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山东潍坊的小杨在北京某工地干了一年半工长,他告诉记者说想学个技术,并且已经报名参加了测量培训班,“如果从一个用手的变成一个用脑的,以后的就业路肯定能更好走一些,钱也能挣得更多一些。当个测量员可不是我最终的目的,我最大的愿望是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记者 周伟 实习生 李楠
中国青年报 2005年3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