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解不了的“题”

发布时间: 2015-08-17 16:04:2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张会君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环境信息公开 什邡项目 京沈高铁 科学民主决策

作者:张会君 中欧环境治理项目宣传专家

“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概念本身来源于欧美,上世纪末进入中国环境工作的讨论,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试验逐渐将此政策制度化。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8 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目前,环保部正在着手进行后者的修改。自2011年后,多起因为环境问题导致的事件发生,深究其因,不难发现,有些不单纯是环境的问题。甚至不得不说,环境保护部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相对其它部门已经做得相当成熟,那为什么这些群体事件却变成了“环境事件”呢?

科学民主决策成为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努力倡导的方向,公众参与成为科学民主决策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环境管理领域, 目前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当地或社区一些环境问题解决,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审查、积极讨论有机整合起来,确保环境决策合法有效。

2014年1月开始,环保部受理的所有环评报告书全文公布,而且批文全文公布,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中国政府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各部门之间公众参与理解参差不齐,虽然国家有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但是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信息公开程度不一,另外,并非每个政府部门都有公众参与职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件并非单纯环境问题,是多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简单来讲,公众参与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沟通过程,其讨论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非常符合的。而目前,恰恰是这个沟通过程因为多方利益相关者变得复杂而奇妙。

举例来说,什邡项目多次被关注,不论是事前,事中还是事后,都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实际这个项目前期环评中的公众参与并无不当,然后后来却表明“公众参与”变成了一副牌,成为各方利益诉求的出发口,甚至发生群体事件。后来政府还是继续了这个项目,只是地点发生了变化。深究其因,并非完全是环境诉求,而是利益不平衡。这个案例对于一线环评及公众参与的工作人员来讲,难免困苦。环评工作方法、参与办法都是舶来品,背景是他国的政治体系,在借鉴同时难免有局限,尽管在中国添加了第三方验收,有些内容有待结合当前国情来改进。曾经的“六里屯垃圾焚烧厂”,虽然规划在先,但因后来两公里范围内规划高档住宅小区而取消。单纯从环保问题, 在那里建垃圾焚烧厂并无可厚非,很多欧盟垃圾焚烧厂离居民居住地也就一公里左右。关键是如果真建起来,除了周围居民的环境污染疑虑,更有房产贬值的现实利益, 这就是公民诉求和政府发展一些东西脱节。因为环保要求公众参与,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

另一个有典型的例子是京沈高铁,经过多次公众参与以及环评,多部门的协调和各方让步,最新规划三月初公布,京沈高铁在北京境内共设4座车站,分别为星火站、顺义西、怀柔南、密云东。最初规划的时候,高铁都在北京城南,现在环境公众参与和政府公众参与相结合,这个项目住在城南的相关公众有一半人反对;但从国家发展角度看,至今东北三省没有一条真正的国家高铁,这在发展的角度是不合适的。 怎么能最大程度减少百姓环境影响,有均衡高铁发展呢, 结果就是直接布置到五环以外,城内这一截取消了。可从另一个层面,那些将来使用这条高铁的百姓就没有那么方便了。 这何尝不是一种多方博弈的结果呢?

(稿件来源:绿i中国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