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缺口超过400万吨,棉价会不会疯涨?
●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作用如何?
●纺织企业如何应对,以求发展?
春节之前,棉花“缺口论”已经十分响亮,棉价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疯涨,成为纺织企业最担心的事情。2月10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现货交易日,河北沧州3级棉报价14400元/吨(提货价),尽管此价格比年前上涨100元/吨,但和众多的棉商心理预期价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山东、湖北、江苏等地区的棉花价格也大都在14200~14500元/吨之间徘徊。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2月6日,328级棉价14355元;2月23日,价格上行到14421元,涨幅66元;229级棉花2月6日为14848元,2月23日价格数为14886元,只涨了38元,全国棉价大幅上行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政府态度明朗:要保持上下游利益平衡
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我国棉花总产量570万吨,2006年纺纱对原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000万吨,供需缺口已过400万吨,创历史新高。为了抑制国内棉价过快上涨对纺织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直接影响,稳定市场,春节之前国家发改委分两次共下发了239.4万吨棉花进口配额,其中关税内棉花89.4万吨,关税外棉花150万吨,两次发放时间相隔不足一个月,这在往年是没有过的。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国家阶段性、分批次用进口棉加快调剂余缺的力度,目的就是既保证纺织工业的原料需求,也考虑国内棉花产业发展的稳定。这几年的配额发放已经显示,分次发放使国内现货价格始终保持张弛有度的状态,使棉花价格始终处于相对均衡状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保证棉花产业链的稳定发展和上下游利益的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种植业专业会议上,农业部也已表态:“十一五”期间,我国棉花面积要稳定在8000万~8500万亩,使我国棉花总产量达到650万吨左右,保证纺织工业70%的用棉需求。在这个高调政策的影响下,预计2006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有可能恢复到8000万亩以上,加上提高单产,棉花总产量可望恢复到600万吨以上。
从上述调整中均可看出,国家政策性调节的本意是一个“稳”字,这与纺织企业的意愿相一致。纺织的出口利益是国家核心利益之一,棉价大幅波动对保持纺织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这也是国家政策性部门所不愿看到的。所以一旦出现棉价有大幅向上波动的苗头,国家的大批配额就会“砸”下来。在这种明朗的国家政策意图下,目前没有哪个棉企敢越雷池一步,2003年出现的大肆炒作棉价的非正常现象将不会出现。
全球棉花产量清晰:总量基本平衡
尽管今年棉花原料缺口较大,但众多业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一致认为缺口虽大,但今年棉花市场会在一定范围内平稳运行,预计棉价底线为13000元/吨,最高价位可能达到16000元/吨。
这样的结论来自于今年全球棉花市场的供求总量,从国际市场看,根据美国农业部2005年12月的全球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披露,2005/2006年全球棉花产量和消费量均略有增加,期末库存上升,总体供需状况将保持平衡。
来自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的报告也提供了相似的分析:从长期趋势看,当前全球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全球棉花总量仍是供大于求,2005年度全球棉花产量为2440万吨,比上年减少180万吨;消费量2390万吨,比上年增加47万吨,本年度全球棉花总产量和需求量基本平衡。全球棉花库存10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50万吨。
在这个供需基本平衡的大背景下,只要国家掌握好调控力度和调控时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控,不给恶意炒作以可乘之机,棉价疯涨的现象就会被遏制。
纺企更加成熟:谨慎补库绝不跟风
面对今年超过400万吨的棉花缺口,与两年前的争相抢购相比,纺织企业凸现出从没有过的成熟和冷静,原因如下:
其一,人民币的升值使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加上频繁的贸易摩擦影响,纺织行业的大洗牌已在悄然进行,在淘汰中提升成为纺织企业的主旋律。在这个敏感时期,本来资金链就很紧张的纺织企业自然不会冒很大风险大量买进棉花囤积,这使得棉花大涨明显动力不足。
其二,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进入后配额时代这5年间,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自觉加快了调整创新的步伐。用竞争力说话,摆脱同质化竞争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与其更多地储备原料,使宝贵的资金积压,不如加大内部管理和产品开发的力度,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值来消化原料高成本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成为众多纺织企业的自觉行为。
其三,按照惯例,3月中旬新疆棉将出疆,届时至少有100万吨新疆棉将进入内地市场,这也成为当前棉花价格不易走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疆棉品质好,价格虽然比内地棉要高一些,但三丝少,企业付出的成本也少,即使价格高一些,但从投入产出比算,买新疆棉仍比较合算,这是记者采访时听到的较一致的声音。在这种心理下,尽管此时已经进入纺织生产旺季,但众多的纺织企业用棉也只是随用随买,谨慎补库,并不跟风,这种心态对棉价上涨的抑制作用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对抑制棉价上涨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力量依然是政府调控。“但是,随着纺织行业快速融入全球市场的进程加快,仅靠政府的调控是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对原料的需求,尊重市场规律,尽快实现国内外棉花市场的接轨,这才是促进和完善棉花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众多纺织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说到。所以,在棉价市场的博弈中,谁是最后的赢家,还需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