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简称心理所)公布了《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见本报4月11日报道)。在这次调查中,我国心理学家首次使用了自主研制的符合我国国情、有统一内涵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
为了研制心理健康的“中国标准”,陈祉妍带领她的团队辛勤工作了近四年。
这不仅让人想起那些流传于网络或其他媒体上的心理健康测试。这些测试大多源自国外经典量表,读者可以很轻松地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自我测试。人们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既然有这样便利的方式,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力气制定自己的心理健康量表?怎样才能科学地判断心理健康状况?我国公众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
只有专门从业人员才能科学判断心理健康状况
如果你正在森林中和一只小白兔玩耍,旁边有一座小木屋和一棵大树。这时忽然出现了一只老虎,你会怎样做?——这是一道曾经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心理测试题。
网上给出的答案是:小白兔代表情人,老虎代表配偶,答案则代表了受测者的婚恋观。有人这样回答:“抱着小白兔躲进小木屋。”按照答案,这说明首测者的婚姻可能已经出现问题;或者受测者的婚恋观不太正常,有心理问题。
其实,这是一道用来测试发散性思维的经典问题,受测者的答案可能会反映出其发散性思维的强弱。所以用心理学家的话说,网络上这样的演绎“纯属娱乐”。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科学,不像物理、化学等纯自然科学有非常强的因果关系和绝对的判断标准,会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尺也是不同的。
心理所专家说:“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量,他的参照系是公众整体心理状况的平均水平。打个比方,如果把一个国家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均水平数设为100,大多数人处于这个平均数上下范围之内。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心理状况就是健康的。例如,80、120虽然低于或高于平均数,但心理健康均属正常。如果出现远低于这个范围,可能就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只有医生才能准确判断身体健康情况,同样,也只有心理学家才能准确判断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专家说:“即使是心理测试的经典量表,也只有心理学家才能正确地运用并以此判断受测者的心理状况。”
适合的标准才是科学的标准
近几年来,国内外很多调查机构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些数据并没有准确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刘正奎博士认为:“这其中有统计手段和标准不同的问题,也有一些机构采用的是临床判断的量表,并不适合正常人群。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调查机构采用的是国外的测量工具,并不适应中国人。”
例如,如果把中国判断多动症的标准放到美国,可能有很多的美国孩子都会被诊断为多动症。心理所刘正奎博士说:“这是因为中国文化或家长更希望孩子应该文静、内敛一些,而美国更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发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美国人看来一些代表“心理有问题”的表现,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正常的反应。
没有心理健康就谈不上人的整体健康。国民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也同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家庭的幸福。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为了准确描述我国公众的心理健康情况,中科院心理所于2004年组建了以陈祉妍博士为首的《中国心理健康量表》全国专家组和协作组,以“毕生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开发了量表的青少年版、成人版和老年版,分别适用于12—18岁,18—55岁和55岁以上。各版本使用统一的心理健康维度,能够整体地考量正常人群毕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我国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接受测试的城市居民中,15%-18%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为“好”;65%-70%为“良好”;11%-15%为“较差”;2%-3%的人为“差”。专家指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有些可自发缓解,但也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他们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而心理健康状况“差”者则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个人感到强烈的痛苦不适。此类个体面临高度风险,亟须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
调查还显示,在青少年阶段,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学生次之,高中学生最低。在成人阶段,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在老年阶段,75岁前心理健康指数比较平缓,75岁后心理健康指数显著下降。
报告还列出了影响各种人群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亲子关系质量、家庭结构和学校教育质量。与父母相处得好、生活在双亲家庭、就读于重点中学的青少年在自我体验、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对成年人来讲,经济收入、教育程度、职业类型、休闲方式等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健康休闲方式影响最大,常进行运动锻炼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经济收入影响次之,在月收入2万元以下,心理健康指数随收入增加呈上升趋势。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身体健康、参与活动、医疗与居住保障、婚姻状况等。
针对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专家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尽快启动《心理健康促进法》的制定,建立辐射全国的心理健康调查网络和国民心理健康数据库,开展全民心理健康定期普查,依托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
中国心理咨询业亟待规范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我国的心理咨询业发展很快,目前通过国家资格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大概有3万人左右。“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心理咨询师还远远不够。”刘正奎说:“同样为发展中国家,巴西有近17万心理学工作者服务于社会。”
但是,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张侃曾经针对某些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学校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必须防止给学生“贴标签”。他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心理问题,必须由专业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得出结论。一旦学生被轻率地“贴上标签”,很可能因社会环境的对待方式和自身压力诱导出问题。
我国目前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还比较混乱,存在着很多问题。“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从她诞生之日,就始终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关注人类心灵,因此,心理咨询师掌握的不仅是一门诊断或咨询的技术,对其人文情怀和人本精神有更高的要求。”刘正奎说:“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心理咨询业的发展都急待规范。心理咨询师不是指导老师,不能告诉咨询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认为,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工作是倾听、倾听、再倾听。”
“当然,这些都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他国家也曾经遇到过。”刘正奎说:“我相信,中国的心理咨询业会越来越好!”(齐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