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暴跌的A股市场中,保险股不期然之间走出了“比熊市更熊”的行情。
今年一季度以来,A股指数由5000点以上高位一路跌破3500点整数关口,跌幅达34.1%,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股市。保险A股也未能幸免,出现集体沦陷,下跌幅度甚至超过了大盘。在股民的一片声讨中,保险股甚至被拉出来当了大市暴跌的“替罪熊”——再融资、大小非解禁、减持口水风波、投资收益浮亏等问题纷纷归罪到保险股身上,使得保险股越来越难以褪掉自己身上的一身熊皮。
但是,在保险股暴跌的同时,保险行业的基本面却依然被看好,众多券商分析师在行业评价时都对保险业给出了类似“业务拓展能力依然保持提升,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绩效强劲增长,综合业务开拓初见成效”的评语。
究其原因,除了市场大环境,资本市场上的估值手段与保险股自身的价值判断存在差异,许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判断一只股票的好坏往往采用市盈率和市净率两个指标,但对于保险股来说,市盈率与市净率却存在着难以全面反映其真实价值的缺陷。因为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明显的延迟性,传统寿险保单收入的实现过程一般可长达20年以上,同时为了提高代理人销售积极性,签单生效后第一年给与寿险代理人的佣金比例最高,体现在报表中就是经营费用集中在第一年。这种情况下,从市盈率的指标来看,每股盈利仅能反映当年的情况,却看不到此后明显增高的盈利。另外,在市净率估值法中,其净资产价值(账面价值)不包含有效业务价值。因此,估值结果一般要小于保险公司的实际内含价值。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分析,有市场专业人士认为,同样是两倍市净率,保险股要比银行股更具有长远的投资价值。
如果仅仅是短期内观察上市公司股价,市盈率、市净率的指标无疑具有参考价值,但从保险公司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内含价值却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出保险公司的真实价值。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资本市场上对保险公司估值的时候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内含价值这个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