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外汇局拟松绑QFII资金限制 平安称高管6600万年薪与交强险无关 -3月人民币有效汇率贬值1.19% 破7影响几何 荷包胀只是货币幻觉 -证监会:修改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 服务部将规范为营业部 -国内成本影响粮价 粮食实际价格可能涨两成 食用油价格全面回落 -中国禁止公款邀请演艺明星办营业性演出 答问 十大考古新发现 -神七拟10月发射 正培训14名男宇航员 国产新型潜艇研制披露 -部分大部委副职超员 发改委与3部委拆分交叉职能进入关键期 -罗格否认讨论停止圣火传递 藏独收买"雇佣军" 隔5秒有人抢火炬 -严防少数品种价格异常波动引发全面上涨 -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 新区开始行政体制改革
银行理财坐上“风口浪尖” 爆发性增长引来纠纷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4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银行理财市场近期接连遭遇“倒春寒”袭击。自今年1月份一款理财产品爆出“零收益”后,“零收益”、“浮亏”便成为银行理财产品挥之不去的阴影。

与此股寒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银行理财产品近年来呈现出的爆炸性增长。继2006年翻一番后,2007年银行累计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1302只、外币理财产品1760只。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推出势头不减,仅一季度就发行了921只。

一方面是市场的勃兴繁荣,另一方面却是风险频频暴露。对此,有关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理财产品的统一监管基准,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规范管理之下。

  收益危机接连引爆

  今年初,一家商业银行推出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最先爆出“零收益”。在2007年的大牛市行情下,投资收益居然会是零,这让众多投资者心头感觉比较“窝火”。

  此后,在国内外市场低迷之际,“收益危机”接连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发生。其中,某银行的“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一度累计浮亏超过60%,进入3月,某些银行的部分QDII理财产品浮亏超过20%;而民生银行的“港基直通车”四个月亏损达一半,陷入清盘境地,更是将银行理财产品推入争议漩涡当中。

  除银行系QDII,与其一同营造了2007年银行理财市场繁荣气象的“打新股”产品,也无法独善其身。由于前期A股持续下跌,中国太保等新股相继跌破发行价,直接影响到了银行发行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的收益能力。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报告显示,截至3月底,共有12款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到期,平均年收益率仅为12.21%;而在2007年,银行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率高达18.5%。

  以近期发行上市的中国铁建为例,建行、招行等多家银行都发行了以该股为打新目标的理财产品。公告显示,其最终的收益率仅在0.12%至0.14%之间,甚至低于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换算而来的“15天收益率”0.16%。

  风险提示不足引争议

  在众多投资者的心目中,银行理财产品往往意味着安全、稳健;而这些产品近期集中的风险暴露,却打破了这种思维惯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和香港市场均出现剧烈波动,道琼斯指数最高跌幅达19.4%,香港恒生指数最多也跌掉35%。由于银行系QDII产品大多投向香港和美国市场,损失难以避免。同时,国内A股市场的连续暴跌,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打新”收益。

  但市场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银行理财产品引来的众多争议,银行对预期收益率的过分强调和风险提示的不到位,是招致投资者争议的重要原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银行营业网点随处可见的理财产品宣传册上,其显著位置通常都会标明“预期收益率高达多少”、“上不封顶”等诱人字眼。“预期收益率15%至18%”的字样,也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最低收益也有15%。但实际上,这往往是一种产品在情况最好时才能达到的收益率。

  不仅如此,由于销售业绩的压力和同质产品的竞争,银行的客户经理在宣传产品时很少会主动提示风险,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风险不大”。这种信息不完全也体现在之后的信息披露上,投资者只能从银行网站上获取定期的产品净值,而对于产品的具体运作、净值变化的说明、近期的风险因素等都没有获知渠道。这与开放式基金严格的信披制度相比,缺陷明显。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能力也受到了投资者的质疑。如最早爆发“零收益”事件的某理财产品的标的股票为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和招商银行;这四只股票波幅越一致,投资者越能获得高收益,反之越低。专业人士分析,如果设计者能够判定招商银行的高成长性和建设银行蓝筹股的稳定性,就不会设计出这样一款产品。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也认为,导致“零收益”的根本原因是,上述股票的走势偏离了当初产品设计者的预期。

  尽快统一监管基准

  “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理财产品监管基准,将银行理财业务从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到营销手段等,都纳入规范的监管之下。”赵锡军针对理财产品市场现状提出建议。

  随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我国理财市场日趋繁荣。但长期从事传统存贷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面对理财产品所涉及的证券、外汇等市场,在风险判断、产品设计管理上的经验不足,操作不规范,为理财产品埋下了危机隐患。另外,投资者对高收益的盲目追求和对理财产品风险认识的不足,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纠纷众多的原因之一。

  对此,赵锡军表示:“在银行、投资者尚未完全具备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的情况下,目前的监管显然为市场提供过大的自由度,理财产品横跨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在目前分业监管的背景下,很容易产生信用风险,这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风险的控制非常不利。”

  针对广受诟病的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宣传问题,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表示:“理财产品不是无风险的银行存款和国债,商业银行应承担起将复杂的交易结构和风险水平告诉投资者的义务,让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清晰地了解收益与风险的对等性,信息的透明对银行和投资者都是必要和有益的。”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图片新闻:
湖北罕见雷雨大风天气8人死亡 冰雹袭击重庆湖南湖北浙江
中国能源报告蓝皮书:我石油消费仍将高增长 2010年4.07亿吨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反贫困进程/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 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 考研资讯大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现代化报告—国际现代化 / 生态现代化 / 社会现代化 /科学发展报告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