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社团管理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自1月1日起,全市社会组织将参照企业年金的相关试行办法,建立年金制度。在年金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保险机构在年金市场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作为第一批企业年金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太平和平安两家养老险公司最早出手,已在年金市场上占得先机。而随着第二批企业年金资格认定尘埃落定,国寿养老、泰康养老以及长江养老迅速融入市场,刚拿到牌照就“收获”大批企业年金业务。
太平、平安的第一桶金
2005年8月,当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管家”产生时,没有人预料到保险公司会在企业年金市场上有如此高的参与度。乃至一年后的6月,当太平养老取得复旦复华企业年金计划,签下上海地区企业年金第一单时,太平养老总经理杨帆仍出言谨慎地表示,公司受托资金量较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企业年金的争夺还将以中小企业为主。
计划赶不上变化。半年后,企业年金出镜率较高的机构中,除工行、中行、招行、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外,太平和平安两家养老险公司也赫然在列。而且,保险机构签单的企业中不乏大型央企等实力派。有专家指出,养老险公司专为企业年金业务而成立,其人才培养专业化、经营独立性和服务专业性有别于银行和券商机构。
没有人再将目光局限于中小企业身上,太平和平安养老屡获大单也让他们凭添底气。平安养老险公司某人士坦言,企业年金目前是和时间赛跑,因为来自同行业的竞争还不多,现在有条件自然要尽力争取到年金规模量大的企业。
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太平和平安养老迅速掘到“第一桶金”,客户队列中不乏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红塔集团、云南铜业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和北京京西发电等大型国企。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太平养老已经签约的管理资产总规模为81.7亿元,已经中标的管理资产总规模为38.3亿元,年金客户数量近5000家。而平安养老在顺利承接深圳等地社保转制年金后,迅速使受托年金规模扩张,截至去年10月,平安养老已签约和中标的受托资产规模达到105.9亿元,年金客户数量达到1446家。
闸门放开 各显神通
去年底,劳动部启动了第二批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认定工作。三家养老险公司的加入,使得保险机构对于企业年金客户的开发力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随即带来对于客户、人才以及合作伙伴的竞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钟明表示,年金市场每一阶段均有各自的竞争对象,在太平和平安养老几乎将原先的年金“蛋糕”四六开之后,新养老险公司的介入注定是一场各显神通的“遭遇战”。
长江养老的优势可遇不可求,在成功获得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及投资管理人三重资格后,上海社保基金的存量年金整体移交至长江养老进行管理。而国寿养老在取得账户管理人及投资管理人两个资格后,通过中诚信托的参股获得年金受托人资格,从而演绎起“3+1”企业年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金融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势。泰康养老同样不甘落后,在获得年金受托人资格后,凭借泰康资产的投资管理牌照和泰康人寿的账户管理人资格,同样谋求“3+1”整合;日前,泰康养老与光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击企业年金市场。
专家指出,企业年金制度的治理结构比较复杂,角色多、涉及面广,而且由于政策限制,一家保险机构很难担当多重角色从事企业年金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集团化公司的优势将日益显现,而同银行或者基金公司强强联合也将成为养老保险开拓年金业务的一大趋势。
据悉,太平洋保险也在积极谋划设立养老险公司以角逐年金市场。此前,云南红塔集团已与太平洋保险草签企业年金顾问协议,但最后红塔集团2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却落户平安养老。作为集团化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在年金市场上的滞后让人嗟叹。
带动团险业务拓展
保险公司能在年金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先决优势就是全国广布的网点和大量的人力投入。在银行、信托、基金和保险这些金融机构中,虽然保险的资产总量不大,但网点数量和人力配备却毫不逊色。平安养老去年一口气开设了35个分公司和127个中心支公司,招聘和培训近200名一线年金经理。
专家认为,企业在未来的年金发放方面,将采取一次或分期发放的方法,这与保险公司经营多年的各类商业团体养老险产品有着类似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因此,凭借在精算技术支持下的商业团体养老险产品的丰富经验,保险公司拥有优势。
各家保险公司热衷于年金市场的争夺,其“醉翁之意”更指向团险市场。在业界,年金业务和团险业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罗丁表示,如果一个企业是泰康人寿的团险客户,那只能说是团险的短期客户,但若是成为泰康养老的企业年金客户,则意味着这家企业同时也成为了团险的长期客户。调查也显示,企业对于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有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是一年一保的短期险,续保时常会有波动,而如果有年金的牵制,则很可能成为稳定的团险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