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业在2007年迎来远超乎之前想象的市场盛宴。在今年前10个月的短短时间内,基金规模从2006年末的近9000亿元,扩张到3万亿元。基金持有户数扩展到1.1亿户。
根据专家估计,目前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中国家庭购买了基金,大约有上万亿的居民存款借道基金进入理财市场,目前基金资产总规模相当于居民人民币储蓄总额的六分之一,而A股市场超过28%的股票被牢牢地拿在基金的手里。
如果说,2007年前基金这个词还仅限于投资者群体中流传的话,那么在2007年内,它已经和国债、储蓄一样成为老百姓的家常事、身边事。毋庸置疑,这一年,中国基金业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跃进。(记者 周宏)
规模大跃进
年末南方的某个论坛上,披露出这样一个数据:A股市场在短短10年间,走过了发达市场25年的道路。这个判断如何得出不为人知,但是中国基金目前的规模有70%是今年制造出来的,这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按此推算,今年一年至少顶上国外发达市场10年的发展速度。这不是跃进是什么?
简单地对比一下不同年份的时点数,今年的快速发展当可印象更深,更一目了然。2004年1-10月,A股市场共完成募集43只基金,总募集规模1680亿元,截至2004年10月31日,我国证券市场共有153只基金,基金总规模3204亿份,基金净值3218亿元。已开业的基金管理公司44家。
2006年1-10月,新募集基金84只,规模达3301亿元,同比增长了262%。截至2006年11月底,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已到58家,基金数量294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达6312亿元。
而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证券市场已开业基金管理公司59家,发起成立基金330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超过3.1万亿。
从2003年至今,中国银行储蓄存款的平均增长率为15%,保险业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0%,而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率超过90%!这样的速度,不知道还有多少行业可以复制。
客户数大跃进
规模的背后,是基金投资者数量的"火爆"增长。而其增长速度,几乎是几何级的。
来自有关方面的材料显示,2006年以前,基金的份额一半以上由机构持有,个人投资者只撑了半边天。2006年末,基金投资者户数历史性的超越1000万户,而到了2007年末,基金投资者户数已经超过1亿户,预计涉及中国四分之一的家庭。
以托管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基金数据为参考,如果把2004年末的基金开户数算作1的话,那么2005年末的人数上升到了1个半,到了2006年末,基金开户人数升到了接近4个,俨然是个四口之家。至2007年10月,基金开户人数超过了23个,已然是个大家族了。
超乎寻常的发行热中,使得基金迅速从一只普通的金融产品,一度摇身成为大众眼中的紧俏商品。
在今年的发行募集最高峰时,一个基金在一天内吸引了超过199万人申购,吸引资金超过1160亿元。大众申购热情已接近新股申购。提前排队,托人挂号等情况在基金实行"摇号申购"前也屡见不鲜。按金融产品的普及性而论,中国除了居民储蓄、国债、股票,基金应该是老百姓参与度最高的金融产品了。
产业链大跃进
基金业的万亿"大跃进",也成功启动了基金业以外的若干相关行业,"造福"了一批产业链。
相关行业一:证券研究业。自打基金行业壮大以后,证券研究机构因为可以获得基金的交易"分仓"(用研究成果换取交易佣金),而逐渐成为证券行业的"盈利大户"。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单家研究机构的佣金额首度超过亿元,其中,申银万国证券以半年2.4亿元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位居各大券商榜首;国泰君安为2.03亿元,排名第二。中信证券以1.69亿元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跻身三甲。预计,2007年将首度诞生一家基金分仓佣金超过5亿元的机构,这个水平已经超过2004年该行业的全行业收入。对于人员规模最多也就100多号人的研究机构来说,人均创利将达到惊人的地步。
相关行业二:基金销售渠道。基金大发展实质性地影响到了"家大业大"的银行业,这应该是中国基金业2007年堪为自豪的地方。根据实证统计,本土市场的基金销售目前主要集中在银行渠道,大约90%的证券投资基金通过银行网点销售,由于基金旺销和规模猛增大大带动了银行在基金销售佣金和托管费的收入。根据初步统计,2007年基金由此给银行业贡献的"金钱"估计高达350亿元以上。据悉,在一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基金销售拉动的中间业务也已经超过了总收入的10%。同样,很多券商通过基金销售也获得了空前的回报。
相关行业三:基金营销的相关机构。当基金销售和保有规模跃上新台阶的时候,如何和广大的基金持有人和潜在客户打交道成为一大课题,因此也催生了一批相关公司、火红了一批行业。诸如负责广告投放的公关公司,发送手机短信的服务公司、播放基金广告的传媒、办理投资者见面会等诸多事宜的金融杂志。据悉,一些大型基金的各类营销费用已经上亿元,伴随着基金规模增加,这块蛋糕还会继续做大。
除此以外,基金业还在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大盘蓝筹股发行等方面起了诸多作用,也相应的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跃进"后遗症"
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看到,目前基金行业的大跃进已经为市场累计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任务之一:庞大的投资者教育的需要。从2006年末以来,短短一年间,基金规模扩张了4倍,人数扩张了近10倍,大批新投资者进入市场。他们对于基金投资的认识是否达到基本要求,值得怀疑。而市场内经常遇到的诸如"把基金和股票混为一谈、把在A股市场运作的基金和QDII基金混为一谈、把基金和赚钱画等号,甚至把基金投资和国家政策优惠混淆在一起"的各式错误认识,也说明基金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
任务之二:基金管理能力和规模的适应性。尽管基金行业在规模快速增长后及时作出了大量调整,但是,对于如此高速增长的基金规模和投资者,从客户服务、营销推介到投资管理乃至未来可能出现的申购赎回高潮等各方面,基金管理公司们尤其是快速增长的中小公司,能否承受住考验尚需拭目以待。而面临从小公司向大企业的转变,基金公司未来的挑战还很多。
任务之三:基金从业人员的激励制度。基金行业的快速扩张,一方面提升了人才的价值和需要,同时也对行业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提出重大考验。而2007年出现的大规模的基金经理"奔私"潮,显然表明基金行业在使用、激励和留住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这相当程度决定了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关新闻:
2007年中国基金业十大新闻
1
基金业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
关键词:3万亿 资产规模
权威消息称,截至2007年9月21日,我国基金业资产总规模为18962亿份,基金资产总值达到30228亿元。这一数字表明,在今年三季度,中国基金业已悄然跨过2万亿元大关,并快速迈入3万亿元时代。而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国内基金业资产净值总额仅有1.9万亿元。
点评:3万亿元的基金总规模表明,历经9年多的跌宕起伏,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股票市场持续的高额回报,中国的基金业已然开始真正步入了黄金时期。
2
QDII新政 基金业国际化启航
关键词:QDII 国际化
中国证监会6月20日发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和相关通知。根据政策规定的准入门槛,有超过20家基金公司符合QDII资格条件。9月,国内首只股票型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选正式发行,至10月底,首批四只股票型QDII基金发行总额达到1200亿元。
点评:目前开展的QDII基金只是我国基金业走向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QDII基金有助于国内基金公司提高国际范围内的投资管理和运作能力。
3
"5·30"后,基金重掌市场话语权
关键词:"5·30" 话语权
"5·30"无疑是今年A股市场最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市场题材股、绩差股鸡犬升天,而基金重仓股表现却不如人意,股民往往以跑赢基金等大机构而自诩,而这一切在"5·30"以后发生了巨变。随着题材股、绩差股的全面退潮,重仓持有价值型公司的基金的业绩飞速上涨,基金的赚钱效应从这一刻开始为市场所共知,由此掀起了今年股民转基民的转换大潮。
点评:基金掌握市场话语权绝非偶然,这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专业化的投资团队、成熟的投资理念、完善的风控体系,这些都不是普通个人投资者所能匹敌的。而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进一步壮大,未来的市场博弈将更多地体现为机构之间的博弈。
4
单只基金申购金额超1100亿
关键词:一日售罄 1100亿
2007年10月15日,首日销售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QDII基金一日募集资金超过了1100亿元,创下新的基金单日募集资金全球之最。而此前,4月10日,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首日获得了近900亿元的申购资金。8月15日,限量100亿的华安策略优选基金集中申购首日即告售罄,申购金额已超过700亿元,创下了基金"封转开"以来单日申购资金的新记录。
点评:"一日售罄"、"比例配售"可能是今年基金报道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暴升的赚钱效应、觉醒的理财意识,这一切都引发了基金在特定阶段成为了稀缺品,然而火爆的认购热情往往只是某一阶段的产物,不能持久。到了第四季度,基金发行重新遇冷也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
5
首批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发行
关键词:创新 封基
证监会于今年六月底、七月初先后批准两只创新型封基获批发行。这两只基金分别为国投瑞银的创新基金--国投瑞银瑞福分级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大成基金公司的产品--大成优选股票型基金。上述两只基金成为继2002年8月基金银丰发行后近5年来,也是2004年6月《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以来第一批获批的封闭式基金产品。
点评:之前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由于种种原因日益被边缘化,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高折价率交易状态;推出新型封闭式基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益尝试,对于封闭式基金品种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缓冲开放式基金助涨助跌的弊端,开创基金品种多样化发展的第一步。
6
基金合并第一案成功实施
关键词:华夏基金 中信基金
中信证券公司于今年9月13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备受基金业界瞩目的华夏基金与中信基金整合的方式正式确定为:由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合并后的新华夏基金将由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担任董事长,华夏基金现任总经理范勇宏将继续担任总经理。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后,将注销中信基金,同时新公司将设立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合并后的华夏基金的非公募资产管理业务。在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之后,中信证券对新华夏基金的持股比例将是100%。
点评:从1997年首家基金管理公司建立以来,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是业内首例行业内整合,因此这将在基金业内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由于基金公司的业务整合非常复杂,虽然与华夏基金相比,中信基金产品范围相对单一和基金数量相对较少,但两公司合并必然涉及到中信旗下基金的转移、持有人大会的召开、基金登记清算资料的移交、公司人员的安置等具体事项,因此两家公司合并之后,相互融合的过程对于以后基金公司合并的操作实施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7
基金"老鼠仓"事件震动基金界
关键词:"老鼠仓" 唐建
上投摩根于今年5月17日正式公告对其基金经理唐建的处理决定。上投摩根已于公告前一日免去唐建担任的成长先锋基金经理及其他一切职务,并予以辞退。据悉,唐建自担任基金经理助理起便以其父和第三人账户,先于基金建仓前买入股票,非法获利。外界普遍认为,上述行为即是俗称的"老鼠仓"行为。
点评:在"唐建事件"被曝光后,相关部门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基金投资风险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严禁基金公司进行投机操作,并称将严肃查处"老鼠仓"。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也纷纷实施双基金经理制,最大限度降低了基金投资中潜在的风险。由于国内基金业高速发展,完善和规范制度,提高基金从业人士的职业道德已成为当务之急。
8
基金公司股权转让频现天价
关键词:股权转让 天价
今年10月22日,原南方证券持有的银华基金21%的股权拍卖,股权溢价高达55倍,这一价格也创造了迄今为止基金公司股权拍卖的天价。同月,摩根士丹利收购巨田基金35%股权,溢价近70%。值得关注的是,嘉禾公司将于今年12月26日在北京举办拍卖会,拍卖原金信信托持有的博时基金48%股权。转让价格能否再度刷新,十分引人关注。
点评:今年国内基金业规模急速扩张至3万亿元,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基金公司股权炙手可热。 而牛市的远景预期更是助推中国基金业不断升温,引众多资本大鳄对基金公司股权垂涎不已。
9
公募基金经理频频转投私募
关键词:"奔私"潮
晨星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有163位基金经理辞职,占到基金经理总数的41%,这还不包括今年7月份的数据,当月有17位基金经理离职。由于不受仓位比例限制,也不需要披露投资状况,同时由于公募基金在薪酬激励上对基金经理缺乏有效的吸引,私募基金成为很多成名公募基金经理的"下一站"。
点评:国内基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的频繁流动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种隐忧。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与灵活的分配机制,引导基金业人才良性流动成为当务之急。
10
基金专户理财业务开闸
关键词:专户理财 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证监会11月30日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标志着市场期待已久的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业务正式开闸。根据试点办法规定,基金公司最多可从所管理的资产净收益中分得20%。这相比公募基金靠每年提取1.5%的管理费来说,对基金公司显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点评:让基金公司期待的是,专户理财将和QDII一样让国内的基金公司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将促使基金公司实现业务模式的多样化,帮助基金公司实现从公募基金到资产管理公司的跨越式发展。(上海证券报)
基金投资:在"泡沫牛市"中寻觅生存之路
公募基金经理在2007年面临的所有挑战 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牛市。一轮前所未有的牛市,带来前所未有的业绩增长和前所未有的大行情,当然还有前所未有的估值。不论是对于有10年经验的老基金经理,还是只有3年经验的新投资者而言,挑战是一样的--如何在一个从未经历过的新市场阶段中生存发展。
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除了应付市场变化外,还必须考虑如何应对大幅提升的基金规模、已经泡沫化的估值、时刻可能出现的政策调控、影响时有时无但越来越明显的境外市场,等等。
"前几年投资比的是眼力,2007年比的是胆量!"一位基金经理在年末如此总结。
基金规模大型化
在上述几大特点中,股票基金规模的大型化可能是最直观的。对基金公司投资研究架构的影响也是最深远的。
根据来自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公募基金的资产总额已经超过3万亿元,相对于目前不足300只的偏股型基金而言,这意味着上述基金的平均规模已经突破了100亿元。
而这个情况在一、两年前根本无法想象。2006年中,一位资深的基金经理曾经做过以下评论:"2005年前,30、40亿算大基金,但是现在(指2006年中)没有40、50亿还有些耍不开。"
显然,他很快会发现,到了2007年底,没有个200、300亿也要耍不开了。
股票基金的大规模增长,迅速地改变着基金的投资模式,首当其冲的是,团队式投资模式的大行其道。
新的团队式模式突出特征为:强调"组合管理"和内部分工,即把原来集中于基金经理的决策权限分为资产配置、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交由整个投研团队共同分担;大规模的基金团队细化为基金小组,重视研究、强调沟通,提倡集体作战;投资研究的重心由个股选择上升为行业配置,指数化投资、风格股票投资也被逐步纳入投资选择。决策重点从"下"逐步向"上"移动。研究团队的重要性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
而在很多方面,一些市场和行业长期诟病的"顽症"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比如,以往备受批评的追逐小盘股、投机重组股的情况,在2007年下半年自动"消失",让位于蓝筹"泡沫",交易换手过高的情况依旧维持在很高水平,对于题材股的热情逐步被高弹性的周期类股票所取代,而重组股则换了个"资产注入"的名头卷土重来。
颇有意思的是,一些大型基金逐步成为市场排名前列的基金,这个情况和以往"小盘基金吃香"的情况大不一样。中国的基金在突然长大以后,市场对于"大"的东西,态度突然也友善起来。
估值水平泡沫化
估值的高企则是2007年市场的又一大外部特征。如果说,2006年还有基金经理咬紧牙关说在合理区域,2007年上半年还有人在谈论"合理估值区间的上限"这个非常拗口的词的话,那么到了2007年年中以后,关于估值泡沫的谈论变得前所未有的普遍和流畅。
对基金经理而言,2007年的决定也基本演变成了如何在泡沫化市场中生存的命题。
按照Wind资讯的统计,2007年,A股市场的平均估值水平变得前所未有的昂贵,在经历了年初、年中和第三季度三波大幅上涨以后,沪市A股的静态市盈率一路突破30倍、40倍、50倍,最终在10月摸高6124点时达到了63.5倍。尽管,A股公司的业绩增长同样迅速,但是,由愈来愈多的流动性托高的估值水平,使得整个市场开始透支未来几年的业绩成长性。
而当市场整体越来越多的整体偏离安全区域以后,对于基金考验也随之而来。用基金经理话说就是,"去年这个市场有非常明显的估值洼地,而到了今年则必须预测未来的估值洼地可能在哪里。"
对于公司业绩预测水平要求的提升,或者说有意识地把握市场趋势的要求,某种程度也显示了2007年投资的凶险程度。
而即便是趋势投资,在2007年遭遇考验的机会也大把存在。根据统计,2007年上证指数共出现30次单日跌幅超过2%的日子,其中两次以上日跌幅超过8%,而两次大盘几乎跌停都发生在上半年,也就是说并非年内的相对高点。
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时进入"泥潭",可能是基金今年业绩无法超越指数的重要原因。正如一些投资者总结的那样,2007年是基于胆量的投资市场。显然,这其中最大的胆量是如何应付估值的持续上升趋势。
政策调控经常化
不断火爆的宏观经济和股市、房市,直接引发政策调控措施的频频出台,而这一趋势亦成为2007年基金投资的一大考验。
仅以货币政策为例,今年即有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5个点,冻结资金近两万亿元,改革开放后总计21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有接近一半发生在2007年。另外,近年亦累计加息6次,其中,存款基准利率调升1.62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大幅调升。
总计,今年以来平均近一个月调整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两个月调整一次存贷款利率,货币政策力度和频率空前。
与此同时,证券市场也是时常利好利空频传。其中仅规范基金投资行为的强力政策即出现过三次,分别是:今年上半年对于基金投资人员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即通常所称的打击"老鼠仓"、年中动用财政手段打击垃圾股投机以及年末对于市场内蓝筹股泡沫的主动调控。上述政策均实质性的影响了A股市场的运行状况。
另外,关于基金发行政策、A股发行政策、资金出海、基金业务范围等各方面,今年均有重要政策出台,这也相当程度的影响了股市走势、热点切换以及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收益水平。
投资标的国际化
投资范围的扩大,海外资金和境内资金的双向流动,境内外市场的互动也在2007年变得空前紧密。
无论是近几年一直处于加强趋势的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在内地市场日益增加的影响力,还是年中、年末A股市场形成的两大轮次资金海外投资风潮,还有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同类股票的互动表现,都证明了这一趋势的强化。
而对基金QDII产品的热衷以及QDII首轮出海的"挫折教育",也都表明了投资国际化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尚需逐步"发育"成长的市场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