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经济导报报道,沸沸扬扬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话题在日前获得了令人兴奋的破局。9月1日,IMF总裁罗德里戈.拉托宣布,该组织执行董事会以85%的赞成票正式敲定了一项改革计划,同意给予中国等国家更多的投票权。而伴随着这一计划在不久之后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理事年会上的顺利通过,IMF全面改革的序幕从此拉开。
按照IMF规定,成员国加入该组织时要认缴一定数额的款项作为份额,作为IMF的最大资金来源,份额是决定成员国投票权、借款权的最主要因素。IMF规定,每一成员国有250份基本票,这部份代表国家的主权,然后按成员国所认缴份额的量,每10万特别提款权折合一票,成员国认缴的份额越多,所获票数也就越多,表决权也就越大。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审视,IMF确定的以上要求和操作方法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经济格局已经快速得到刷新,而IMF依然在原来的跑道上踯躅不前。与成立之初相比,如今IMF投票权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基本投票权在总投票权中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一国一票的原则逐渐被1美元一票所替代。不仅如此,虽然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总量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他们的发言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如国内生产总值排于中国之后的英国和法国的得票量比中国要多得多,而GDP比中国小6倍的比利时投票权只比中国少0.82个百分点,但同时却高于经济总量排在其前面的印度与巴西。
发达国家占有IMF绝对投票权的位置在六十一年的后的今天不仅没有得到动摇,反而更加不可一世。数据显示,2005年美国占有IMF17.16%的投票权,日本占6.15%,德国占6.01%,法国和英国各占4.96%,“七大工业国”占有45.4%的投票权,全部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投票权重超过60%。发达国家在IMF重大事务上的决定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
当然,围绕着投票权的重新分割所发生的纷争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欧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欧洲国家拥有IMF执行委员会24个席位中的7席,让历来颐指气使的美国有点英雄气短。因为,按照美国经济规模占全球30%的比重,美国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投票权重。不过,按照IMF的章程规定,重要大事必须有85%以上的投票权通过方可实施,这就意味着,只要美国不同意,IMF的任何一项重大决定都不可能进入实施程序。也正是如此,美国并没有与欧洲国家过分计较。不过美国在IMF中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已经引起了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IMF所有成员国的不满,而在如何制衡美国一手遮天的权力问题上,IMF似乎也徒叹无奈。
按照IMF为自己设定的时间表,未来两年内围绕着治理结构的完善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成员国的最新经济实力进行配额的重新分配。第二阶段主要通过大幅增加“基础投票权”(basic votes)提高小国和贫穷成员国的声音。 作为第一阶段的步骤性成果,IMF日前同意将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韩国在该组织的投票权或配额共计上调1.8个百分点。接下来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国家的配额也有可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增加。
为了增加配额分配的灵活性,IMF还将在9月中旬的新加坡会议上制定一套投票权自动调整规则,即今后成员国在该组织的投票权比将根据各国国内生产总值、贸易开放程度、外汇储备等情况及时得到更新。拉托认为,投票权自动调整机制有助于避免各国每隔三、四年出现一次政治纷争。
不过,投票权的调整和新规则的厘定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从目前看来,除英国之外,欧盟官方及其成员国几乎一致以沉默的态度来对待IMF的改革倡议,毕竟绝大部份欧洲国家并不情愿让出他们在执行委员会中的席位。同样,在IMF中把持着最终否决权的美国更不想自己的至尊地位受到任何的损害。
幸运的是,由于中国力量的制衡,美国并没有对IMF的改革方案从中过份地作梗,甚至还答应接受小幅度降低自己的投票权。实际上,即便是中国等四国的投票配额最新共计上调了1.8个百分点,但仍然都不足以与美国同日而语;不仅如此,美国在保证自己利益不受任何损害的前提下,还多了一份向中国要价的力量:通过赋予中国在IMF更大的权利来敦促中国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你既然在IMF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在遵守IMF的规则、惯例和传统上就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亚当斯如此明确地表示。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在IMF中投票权中的增加尽管可以看作是一个机遇,但同时又是更严峻的挑战。(张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