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和深入参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年均9.9%的经济增长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模式,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变革方式,中国的角色与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正在积极地以自身力量促进全球共赢性增长、平衡性增长和开放性增长。
积极促进全球共赢性增长
中国与亚洲乃至世界共享成长机遇。拉动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在亚洲空前的发展大潮中,中国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2000年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贸易额从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重要投资来源地。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已超过中国与欧洲、美国的贸易额之和。在亚洲空前的发展大潮中,中国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中国坚持“睦邻富邻”政策,主动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自贸区互通互联。目前,中国已与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 12个自由贸易协定,贸易总额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4,并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近5000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总体而言,中国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要快于发达经济体,体现在对东盟、金砖国家、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比重上升最快。
中国一直倡导要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从发展远景来看,显然更有利于东盟国家从中国获取助力,发展本国经济。中国和东盟在过去十年的总体增长均高于世界总体增长水平,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伴随着中国和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增长协动性也在上升。2012年中国向东盟的出口规模和东盟向中国的出口规模分别达到2003年数据的6.6倍和4.1倍,双方都为彼此的外需市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中国已成为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第一大出口贸易伙伴,印尼的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菲律宾、新加坡的第三大出口贸易伙伴,也是越南的第四大出口贸易伙伴,各国的经贸关系更加紧密。
同时,中国现已签署了300 多个区域贸易协定。这些协定可能会导致从未参与协定的国家的贸易转移。中国已与东盟、秘鲁、智利、新西兰、哥斯达黎加、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家和组织以及香港( 中国)、澳门(中国)、中国台北等独立关税区达成了协定。中国还是亚太贸易协定的一员,这一协定中包含了孟加拉国、文莱、印度、韩国及斯里兰卡等不在其他协定里的国家。中国目前正与澳大利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冰岛、挪威、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进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
此外,中国市场是欧美当前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对欧美国家创造就业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2000年—2013年,中国从欧盟和美国进口商品总额累计达到2.57万亿美元。按照每100亿美元出口可以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计算,中国在此期间的进口为欧美各国直接创造了约2570万个就业机会。
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市场为欧美在华投资企业提供了丰厚回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公司中将中国列入其战略投资规划五大重点市场的占96%;61%的受访公司表示,它们在华业务的利润率高于或等于其全球利润率。欧洲企业在华的投资回报也是如此。欧美企业在华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成为支持欧美经济复苏和长期稳定的重要资金来源。
积极促进全球平衡性增长
过去五年结构性再平衡已取得重大进展。经常帐户盈余已从2007 年占国内生产总值峰值的10%降至2013年的2.1%,较2012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为9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也有所降低。在过去五年间,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大为降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
2000-2012年,中国对世界出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5%(美国为6.63%),对世界进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1.86%(美国为8.53%)。2000年至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总额近13万亿美元,为世界各国直接创造了至少上亿个就业岗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08年至2012年,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例由6.9%升至9.5%。金融危机肆虐三年间(2008年至2010年),全球进口总体萎缩8.4%,中国逆势增长23.3%,成为全球需求的支撑者,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难以向过去一样实现10%以上的增长,但同时中国经济也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和全面转型的时期。中国正在致力于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问题,2013年中国零售总额增长13.1%,几乎是出口增长的两倍。由于这种增长是向着更均衡、更高质和更持久的趋势发展,因而显得更为重要。预计,中国未来十年将会有一半到四分之三的城镇消费者进入中产阶层,这将释放出中国更大的消费需求和潜力,有助中国经济再次转动齿轮。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内部需求的增长依然比较强劲。十八大报告中国明确提出“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目标”,届时将释放64万亿元购买力,有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未来随着中国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模式的转变,对全球特别是发达市场的资本设备和商业服务的需求将会继续大幅增长。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低端位置,均与技术落后密切相关。预计今后十年,中国高科技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这是巨大的合作机遇。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美国放宽对华出口限制,维持在中国同类产品进口总额18.3%的市场份额,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就可达到600 多亿美元,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也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技术扩散和技术投资。
积极促进全球开放性增长
当今世界既要正确看待全球化及对国家主权的各种挑战,但也要从对生命、自由、正义和公平的尊重出发,超越国家、种族、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之上,寻求全球共同的价值判断。由于各国多样性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发展阶段不同,在不同国家中共同价值有着极不相同的内涵和意义,唯一有效的出路是“和而不同”,寻找“最大公约数”,以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
中国与世界未来关键的十年,中国正朝着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迈出更大的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未来的 “中国道路”定下主基调,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范围和力度,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双向开放”,促进外资请进来和中资走出去的“双向联动”,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国内经济再平衡的“双向平衡”。
中国怀着开放的心态看待TPP和TTIP等区域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十八大三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形成包括全球投资、全球生产、全球出口、全球分销、全球服务在内的,面向全球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这是我们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目标。十八大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动WTO多边协定《信息技术产品协议》(ITA)谈判,申请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并就WTO政府采购协议(GPA)取得实质性进展等都展现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决心。
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可以看做是是制度改革试验田,是“种苗圃”,而不是“栽盆景”,是要孵化出可复制、可推广、行之有效的制度。它是“废”、“改”、“立”——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废除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海关监管制度、企业登记制度;建立新的、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让世界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和投资机会。(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