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7月以来工业、外贸、投资、库存等宏观经济数据的持续回暖,中国三季度GDP增速反弹至7.8%,较上季度反弹0.3个百分点,“稳增长”目标下的 “微刺激”政策效应显现。
事实上,在经历了6月份“钱荒”以及二季度经济增速触及7.5%的下限目标之后,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组合拳已遏制实体经济下滑势头,企业投资信息增强进而带动了企业补库存以及工业生产的企稳反弹。
从全球外部需求角度看, 随着美日欧经济复苏趋向好转,全球贸易和需求出现明显反弹。对欧盟、日本贸易出现好转迹象,对美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其中7月份,中国对G3(美国、欧盟、日本)发达经济出口增速集体明显好转:对美出口同比由6月的-5.0%反弹至5.27%;对欧盟出口6月的-8.3%大幅反弹至5.87%,中日双边贸易三季度同比下降5.3%,也较上半年明显收窄。
而从国内生产角度看,企业库存回补有所加快。7月份以来,与大型投资项目相关的铁矿砂及其精矿、钢材进口同比增速开始出现明显反弹,在企业补库存带动下,8月份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为52.4,是连续四个月回落之后迎来的首次反弹,并创下2010年8月以来最大升幅。
三季度经济增长企稳加速得益于7月份以来一系列微刺激组合拳政策的集中释放。首先,货币政策方面,经历过6月份金融市场的“钱荒”之后,为了满足短期市场流动性紧张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央银行一直都是通过短期货币市场的政策操作,比如逆回购的工具,来不断提高市场流动性的“水位”。二是,财政政策“做减法”, 6月份国务院通过了对中小企业减免税负的支持政策,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企业的经营成本;第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十条”出台,主要是通过盘活存量来优化增量。如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等。第四,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包括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城镇化进程,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然而,短期增长加速并不代表长期增长无忧, 更难以轻松化解 “去杠杆化、去债务化、去产能化”的三大难题,长期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当前中国存量资产结构中还存在着期限错配、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不仅资源配置的扭曲,也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中国经济仍不得面对各种各样的结构性的风险与挑战。
因此,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靠改革释放增长红利,中国经济升级更要靠转换增长驱动力来实现。预计11月份即将召开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必然会带来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革。新一轮改革将从“放松政府管制,优化制度供给,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标着眼,一揽子改革方案有望出台。除了已经在人们视野之中的财税、金融、行政体制改革之外,实现“金融与实体再平衡”是重头戏,政府将通过控制货币过度投放,避免走向过度负债型经济,而重启产业升级的进程。
与以往不同的是,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导向和宏观管理可能更加侧重于供给端,通过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人力资本、财政金融资源、技术与创新、产权等要素供给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政府自身的角度看,也将大力推动政府的“简政放权”,不仅仅是政府纵向放权,也要向市场放权,打破各种权力垄断,重回市场经济的轨道,真正激发内需红利和制度红利。唯有如此,中国才可能进入一个更加有质量、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第二季”。(张茉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