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自贸区协定具有面向世界的示范效应

2013年05月31日11:3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中瑞自贸区协定 自贸区 全球化 红利 贸易 投资 产业

经历了九轮紧锣密鼓的谈判,5月24日,中瑞两国终于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自贸区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如何通过全面实施自贸区战略开拓未来中国贸易前景,构筑经济增长新框架意义重大。

一、中瑞自贸区建设有望形成巨大的能量场

从自贸区战略给中国带来全球化红利的角度看,自贸区不仅有利于突破贸易壁垒,有利于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效率,有利于中国跨境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也有利于中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1、中瑞经贸发展潜力巨大

中瑞两国,一方是全世界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大国,一方是经济开放度非常高的国家,两国自贸协定的签署将是双赢之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瑞士政府在欧洲大陆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如今,中国与瑞士两国就已经达成了自贸区谈判,使瑞士成为首个与中国签自贸协定西方发达国家。自贸区建成后,瑞士将对我国99.7%的出口产品实行零关税,并且没有任何过渡期,两国经济的开放度有利于将两国的经贸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数据显示,中国和瑞士双边贸易额从建交之初的618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63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瑞士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瑞士是中国在欧洲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六大外资来源国;中瑞投资合作方兴未艾,已成为双边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截至2013年2月底,中国累计批准瑞士对华投资项目1487个,实际利用瑞资51.2亿美元。

2、中瑞经济互补性较强

从两国经济互补性上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但中国低成本、粗放式的贸易增长方式也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瑞士是拥有绝对科技创新能力,并在精细化工、钟表制造和精密仪表等领域拥有较大技术和产业优势的发达国家,加强两国高端机械制造、精密仪器、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中国制造”与附加值高的“瑞士制造”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主要在旅游、运输、建筑、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产业占有优势,而瑞士则在通讯、金融、保险、专利特许和许可费服务等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实力雄厚,可以说两国的经贸合作将会创造出巨大的能量场。

二、中国自贸区战略全面推进但总体水平较低

事实上,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着WTO 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贸区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突出标志。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但是另一方面,自贸区战略吸纳成员的内部标准和外围准入门槛也日益提高,一些双边乃至多边自贸区战略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国间博弈的工具。

面对当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态,中国的自贸区战略也正在全面提速。数据显示,入世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先后签署并实施了10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已涵盖了五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盟十国、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等15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中国与这些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已涵盖中国外贸总额的24%。此外,中国正在推进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冰岛等自贸区谈判,中国、日本、韩国、东盟十国等16国共同参与的“10+6”(RECP)自贸区谈判将有望获批,与此同时,中国已完成中日韩三国自贸区、中国—印度自贸区的联合可行性研究,启动了与哥伦比亚的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不过,从中国目前已经签署的FTA 来看,尽管有些贸易协定也涵盖了服务贸易和投资等其他领域,但核心内容都是贸易优惠安排,实施内容的涵盖面较窄,总体水平偏低。

三、中瑞自贸区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然而,中瑞自贸协定意义有所不同,可以说,中瑞自贸协定是近些年中国对外达成的水平最高、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之一。所谓高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的市场开放程度很高,即协定的零关税比例高。瑞方将对中方99.7%的出口立即实施零关税,中方将对瑞方84.2%的出口最终实施零关税,如果加上部分降税的产品,瑞士参与降税的产品比例是99.99%,中方是96.5%。二是涵盖面广泛。协定涉及许多新规则,不仅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而且包含了环境保护、劳工就业、知识产权、市场竞争等新时期的新议题。双方同意给予对方绝大多数产品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并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

1、中瑞自贸区将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

国际经验表明,国际贸易与贸易生成国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密切关系。根据国际领先的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与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新评价报告,基于国家创新环境、人力资源、科研实力、基础设施、产学结合和商业运营等指标编制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瑞士国家创新能力连续第二年居全球之首。此外,瑞士在高强度研发投资、科研机构与经济部门紧密合作、制度透明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表现卓越。中国正在实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家创新政策方面作为“创新学习者”的中国需要向“创新领导者”的瑞士更多地学习借鉴。

2、中国将全面受益于瑞士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瑞士也是世界重要的产业和资本输出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瑞士产业转移趋势也有望带来新的机遇。目前,瑞士国民生产总值约有50%来自对外投资。根据最近瑞士工程协会联同圣加仑大学技术管理研究所及罗兰贝格策划咨询中心对1000多家瑞士生产企业就跨国产业转移进行了抽样调查。目前瑞士已有约53%的生产企业将其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其中,20%的企业将转移目的地选择在东欧国家,50%以上在北美、南美及亚洲投资的企业。

而随着近几年瑞士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瑞士企业更加看重中国的“市场”,近年来一些瑞士跨国公司已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或将研发中心迁往中国。瑞士企业自2000年以来在国外子公司的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004年,瑞士企业在国外子公司的研发投入达96亿瑞郎,与在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96.6亿瑞郎)基本持平,其中,医药行业在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最多,分别占68%(国外)和37%(国内)。如瑞士医药公司罗氏集团已在上海建立了研究中心;瑞士电力及自动化公司ABB集团于2005年4月在北京设立了首家在华研发中心;瑞士汽巴精细化工股份公司先后于2005年4月和10月在上海和广州番禺设立了两家研发中心;瑞士制药公司诺华集团计划将于2006年与中方合作在浙江建立研发中心。此外,瑞士机械设备制造业的跨国产业转移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机械设备制造是我国的薄弱环节,机械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如能吸引瑞士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到中国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促进作用。

因此,如果中国能够以中瑞自贸区协定为典范,推动中国自贸区战略向着更高规格、更高水平发展,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将会实现。(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