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至少有三个亮点

2013年01月24日16:1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廉政文化 中国廉政史鉴 政统 编辑作为 御史监察制度 反腐倡廉理论 先进性建设 五权分立 新制度主义 5000年


《中国廉政史鉴》书影


传统与创新

陈锋(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监察局办公室主任)

《中国古代廉政史鉴》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挖掘和整理,是弘扬廉政文化传统的一部力作,由其编撰出版联想到廉政文化建设面临三大战略任务,即弘扬传统、努力转型、创新文明。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至少有三个亮点。一是尚民本、讲德治、重教化,推崇文化精英主义。治国安邦讲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统引领政统,内圣而外王。二是优秀政治家内省自律、品学双修、勤廉并重,矢志精忠报国、为民请命,为了维护清明政治与腐败作斗争,刚正不阿、不屈不挠。三是科举取士制度、御史监察制度,注重擢拔清正俊秀之士,不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制约监督专制权力,呈现出明显的廉政意义。从廉政建设意义上看,中国古代政治也有明显的缺陷,最突出的有两条,即法治薄弱和民主缺失。因为法治普遍薄弱,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用新制度主义理论来分析,这种缺陷既是制度安排的缺陷,也是文化基因的缺陷。

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在面向近代以来世界潮流过程中必须转型。就史实而言,先是进步士大夫认识到必须“更法”,后来是洋务派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紧接着维新派揭纛变法。变革和转型是大势所趋,既发生在制度层面,也包括文化层面。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要汲取,而包含诱发腐败的成分必须剔除。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意图建立“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政府权力由国民授予,人民通过宪法,把各种治权分别授予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分立制衡的国家机关行使;国民则保留“民权”,通过国民大会的形式来控制和指挥“治权”的行使,而那些行使治权的主体应是兢兢业业的公仆。这样的制度文化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皇权、官僚思想,把古代民本理念提升到了近代民主精神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近代转型的最高峰。但是,这种转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被动的,特别是因辛亥革命失败而没有成功。肩负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建立人民民主专政,通过民主跳出历史周期律。

经过90多年的探索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经成功开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坚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重要的是建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使廉洁从政成为全社会的基本理念和自觉规范。为此,廉政文化要大力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正确对待传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两种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传统的累积性,漠视人文精神传统的内在传承及其教化意义,衍生出民族精神式微、自律道德滑坡。文化复古主义则偏执传统文化,敌视现代化,标榜“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面对改革发展要直面事实。

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历史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正确对待传统,就是要历史分析、辩证弘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瞩望未来、揽辔澄清。《中国廉政史鉴》的编撰出版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必将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陈锋 中国文化部)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