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是甘、蒙、云、贵、川等省区中低产田及边际土地种植的主要作物,也是70%以上贫困县(市)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目前,我国马铃薯生产中面临三大关键问题:第一,病虫害频发,有效防控手段缺乏,导致严重的减产损失。种植户为稳产而频繁用药,不仅拉高成本,而且危害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第二,肥料流失严重、利用率低,用量逐年加大,生产成本攀升。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20-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50-60%)。种植户盲目追求产量,超量使用化肥。第三,高强度种植及化肥农药(简称“肥药”)过量施用,致使土壤微生态严重失衡,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病原菌在脆弱的土壤环境中快速繁殖,导致疮痂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逐年加重,尚无有效防控措施,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针对马铃薯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团队与其它兄弟院所联合,从2012年起开展科技攻关,研发和集成多项先进技术,创建了马铃薯肥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足迹遍布20余个贫困县,示范区马铃薯肥药利用率提高20%以上,平均增产约12.9%,增收约200元/亩,举办技术观摩和培训会60余次,受训人数超过5500人次,累计发放技术手册5000余份,得到地方政府和困难群众的充分肯定。
推广种植新技术 以产业带增收
从2012年1月开始,中科院微生物所马铃薯研究团队与地方政府合作,精准选择帮扶目标组建合作社,通过马铃薯种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实现增产增收,形成精准产业扶贫模式。
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资助下,中科院微生物所马铃薯研究团队深入西吉、海原、固原、隆得、彭阳宁夏南部贫困山区,开展科技扶贫,通过会议培训和现场示范等措施,指导贫困户组建的合作社使用马铃薯绿色丰产新技术,受训签到人数达3017人次(其中技术骨干1009人次),累计示范和推广肥料增效助剂、农药控失助剂、免疫诱抗制剂、功能菌剂等技术105万亩,平均增产10%以上,增收200元/亩以上,产投比≥10:1,创造经济效益2.1亿元。
图为仲乃琴研究员在宁夏海原县进行技术指导
2014-2016年,在商都县科技局协助下,中科院微生物所马铃薯研究团队通过会议培训、技术示范、现场观摩等方式示范和推广肥料增效助剂、农药控失助剂技术13万亩,平均增产22.5%,增收310元/亩,实现增收4千万元。
图为中科院微生物所扶贫团队在商都县进行技术培训
2016年7月起,中科院微生物所马铃薯研究团队承担了中科院定点帮扶贵州水城县的科技扶贫任务,与县、乡两级政府合作,选择高海拔深度贫困村寨作为帮扶目标,以农业新技术输出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仲乃琴、刘宁、赵盼等科研骨干每隔3-4周深入水城扶贫一线开展巡回培训,手把手指导困难群众使用肥料高效利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2017年,水城县青林乡田坝村马铃薯、人参果等平均增产20%以上,增收400-1500元/亩,帮助228户695人脱贫,实现整村提前一年脱贫。2018年,玉舍乡木柯村原种增产40%以上,带动199名贫困群众脱贫。2019年,院坝村和二道岩村220亩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平均增产41.3%,增收550元/亩,带动 27户 77卡户出列。
图为中科院微生物所扶贫团队在商都县进行技术培训
2017年6月20日,中科院微生物所与水城县政府签订协议,由县政府投资2500万元,依托贵州领头雁公司,由微生物所仲乃琴研究员负责规划设计和技术人员培训,在水城县建成年产优质脱毒试管苗1500万株、微型薯3000万粒、原种约1.5万吨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并于2018年9月投产。中心直接解决当地贫困群众就业300余人,年节约水城县种薯异地调运支出约5000万元。同时,贫困户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参股,且利用领头雁公司提供的微型薯繁育1级种薯,再由公司合同价格回购。建档立卡户通过务工和分红两种形式获得人均4000元/年以上的稳定收益,实现脱贫不返贫的目标。
图为中科院微生物所与水城县政府签约仪式
2017年9月19日,中科院微生物所方荣祥院士工作站在扶贫基地正式挂牌。方荣祥院士等多名科研骨干在水城县开展多次科技报告和技术讲座活动,累计培训6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管理人员和农民的科技水平。
2018年9月6日,为了缩短水城县脱毒种苗繁育中心马铃薯种薯的繁育周期,推进脱毒种薯快速推广应用,中科院微生物所为水城县捐赠10万株优质脱毒试管苗。
图为中科院微生物所向贵州捐赠10万株马铃薯脱毒试管苗
2018-2019年,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关寨镇西克村、龙场乡五龙街道等地示范马铃薯丰产新技术500亩。示范基地青薯9号马铃薯较对照增产36%,威芋5号较对照增产59.96%,大中薯率均提高10%,显著增加了薯农收益。
图为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视察示范基地
技术成果辐射多地多种作物
2012年以来,中科院微生物所在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宁夏南部山区、内蒙古商都县等贫困地区,累计推广相关技术 2000 余万亩,使马铃薯平均增产 12.9%,帮助种植户(企业)增收 29.6 亿元,为我国马铃薯绿色发展和产业扶贫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扶贫成果荣获2018年度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1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技术已在宁夏、广东、贵州、云南、广西、山东、内蒙等省区蔬菜、瓜果、甘蔗等经济作物上辐射推广,增收200-750元/亩。
科技扶贫艰苦卓绝却卓有成效,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团队总结如下经验:
通过丰产技术的示范和科技培训,提高困难群众对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水平,夯实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根基,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的自身造血功能,为实现脱贫不返贫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科技支撑。
低成本、轻简化和见效快是贫困地区农业新技术大面积推广的三大关键因素,这些技术才能用得好、推得开、留的下,为脱贫攻坚持续发挥作用。
建立政产学研推用六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科研单位研发技术、企业转化生产技术产品、政府引导推广、农业公司示范带动、贫困户使用技术,促进农业新技术快速高效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86-88828000 京ICP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 京网文[2011]0252-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