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应急措施迷失在污浊的空气中

发布时间: 2015-11-11 09:59:07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作者: 陈璇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雾霾 应急响应 应急预案 应急机制 重污染 环保局

11月8日这一天,应该写进沈阳空气污染史:当地启动了天气重污染应急响应,预警达到最高级别的红色。遗憾的是,在六级重度雾霾污染中,这座城市并没有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措施自我保护起来。

红色意味着高度紧张、刻不容缓,往往只有当某种灾害或危机达到最可怕的程度,这种颜色才有机会出场用以提示危险。

在8日这一天,当可怕的红色来临,沈阳应该严阵以待起来。但跟危机形势不匹配的是,红色一级预警发出数小时后,人们看到:说好的建筑工地停工,但有的机器仍在轰鸣;说好的机动车按照减排规定限号,但缓慢的交通嘲讽着那一纸空文。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记者拨打了沈阳市环保投诉热线反映工地违令施工,但工作人员却表示,他们只接到了上午启动重污染天气二级(橙色)应急响应的通知,对何时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并不知情。

不少沈阳市民对红色危险的降临更是茫然不知。清晨,环卫工人在浓重的雾霾中清扫路面积雪,其中一位52岁的车姓工人并不知道这场雾霾“具体严重到什么程度、对身体有何危害、该如何预防”。

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些市民毫不知晓自己的城市正在面临红色级别的污染危机;还有学生家长询问记者:明天学校是否停课、孩子可不可以不参加户外体育活动?

在遭遇今年以来最严重的雾霾污染以后,沈阳人一度在当地市政府、环保局以及教育局的官方网站上,找不见关于雾霾预警的信息。环保局官网还曾不合时宜地瘫痪了两个小时。

弥漫在沈阳上空的雾霾犹如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空气污染,也折射出日常平静之下难以发现的漏洞:当一场危机到来,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表现出来的应急、动员和治理能力,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充足。

雾霾早已是我们熟悉的敌人,这对沈阳来说也不例外。去年1月,沈阳市政府发布了空气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就在当年11月,同样是冬季供暖开始,当地媒体报道“沈阳遭遇史上最严重雾霾”,一级应急预案启动。但学校并没有如预案中所规定而停课。对此,教育部门负责人解释说,只有等环保部门、应急指挥部统一下发通知,才能执行相应的措施。

雾霾已经降临,通知还在路上,应急措施似乎迷失在污浊的空气中。如今,熟悉的情节在重复上演,而如此雷同不应该只是巧合。

仔细审视,沈阳的那份空气污染预案覆盖了应对雾霾的方方面面,看似没有盲点,应该招招制敌。去年此时,我们还可以稍加宽容地想象,经过一年多的实施运作,这套应急措施会日趋完善,具备执行力和生命力。

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直到危机再次袭来,沈阳还在复制从前的疏漏,再次显露政府行政体系的茫然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匮乏。

一个没有及时套上“护甲”的城市,在雾霾面前,则显得脆弱不堪。人们只能络绎不绝地踏进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大门,住满呼吸科住院病房。

此时,生活在别处的我们,不必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发生在沈阳的一切,而后躲在角落里暗自庆幸。因为谁也无法肯定类似的应急机制失灵,一定不会发生在自己所处的地方。沈阳绝不是孤例。

去年,国家环保部就发出提示:全国多地陆续出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但操作性还存在短板:地方应急预案多采取“停、限、减”等措施,但因大部分应急预案不具备法律效力,导致应急措施无法落实。

现代社会不期而遇的危机何止是雾霾。一个光鲜亮丽、欣欣向荣的城市里,往往隐藏着一些还没完全褪去的伤疤,那可能是一场毫无防备的大雨、超出想象的台风,或者出乎意料的城市交通设施故障,以及那些人力至今难以预知的自然灾害。

当我们尚不能消除那些风险的时候,至少不该等到危险红色讯号来临,还茫然不知所措。我们总不能拿那些被描绘在纸上的应急制度来自我防卫,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完备的应急法案、高效的行政体系、事无巨细的防卫措施和习以为常的社会动员系统。

11月8日,雾霾锁城的沈阳,应该记住这一天;这一天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沈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