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晏利扬
“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海上颠簸,中国渔政33218艇到达了我们此行目的地,船头轻轻地顶在中铁墩屿的礁石上。
大家拎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器材,小心翼翼地从船头跳上礁石。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陈水华博士带领下,大家顺着陡峻的岩壁向这个无人小岛攀登而上。
此行的目的,是为一种“神话之鸟”而来。因此,几声尖利的鸟鸣,立即吸引了我们搜寻的目光。“这边少,岛上那边多着呢,今年它们来得比去年早。”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站科长张安康说。
早在2004年保护区成立没多久,为保护区做调查研究的陈水华带领研究团队意外在韭山列岛发现这种“神话之鸟”。此次上岛,正是为了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这一极濒危物种。
台风肆虐 鸟蛋被捡
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屡遭破坏
陈水华告诉记者,根据他们长期观测,燕鸥群每年春夏之交从南方回到韭山列岛来繁殖。因两次受台风影响,中华凤头燕鸥前两年并没有繁殖成功。2007年,所产的鸟蛋又被渔民捡走,导致繁殖完全失败,燕鸥群也离开了韭山列岛。经多方寻找,最终发现燕鸥群转移到往北90公里的舟山市五峙山列岛栖息。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和舟山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严格监测和保护下,2008~2013年,在五峙山列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繁殖均取得成功。
“监测保护每一只繁殖个体,确保其繁殖成功,是拯救和保护中华凤头燕鸥这一珍稀濒危鸟类的关键。”陈水华告诉记者,2013年4月,浙江自然博物馆联手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民间组织浙江野鸟会和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在韭山列岛开始了一项“人工招引凤头燕鸥”试验项目。即在韭山列岛选择一个大小和植被适宜的岛屿,通过栖息地修整、鼠害清除、布设燕鸥假鸟,以及播放预先录制的燕鸥叫声等手段,吸引大凤头燕鸥和中华凤头燕鸥到选定的岛屿栖息地繁殖。
同时,保护区管理力度也在加大。
“以前野生动物的法定保护职责都在林业部门,而林业部门又上不了岛。” 张安康说,早在2007年,《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这使得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拥有自己条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6月,象山县政府根据《条例》,再次发布了“关于加强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正式施行,为保护区的管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但我们还是觉得《条例》最为管用,其核心区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为杜绝再有人上岛捡拾鸟蛋,我们建立了保护区值班制度和海上巡航制度,加大鸟类产蛋孵化期的巡护工作,禁止渔民、游客破坏。”
布设假鸟 声音诱导
人工引鸟成功实现真鸟聚集繁殖
来自国际鸟盟驻香港机构的主任研究员陈承彦表示,此次上岛,将与陈水华的一位助手在这个无水无电的小岛上扎营3个月,共同开展中华凤头燕鸥的观测与科研。而这已是他第二年扎营这个小岛了。
原来,海鸟有个习性,比如有海鸟在这个岛上生存、繁殖,就会吸引到同类鸟。项目正是基于鸟的这个特性,在岛上放置假鸟,播放鸟鸣的录音,从而吸引真的鸟来到岛上繁殖。
来到小岛山顶,记者看见被一片树木包围的两顶绿色帐篷,不远处的山崖下传来阵阵鸥鸣。顺着山脊循声而去,没多远便看到两个木头搭建的观测棚。登上观测棚,打开观察孔,记者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眼底山崖斜坡上,到处都是燕鸥,真鸟之间还夹杂不少假鸟,若不是用塑胶管插在水泥块里,几乎以假乱真。斜坡上相隔不远竖着两块太阳能板,下面放着两个木头箱子,里面音箱正播放着燕鸥群的叫声。
陈水华告诉记者,这里的燕鸥群绝大多数是大凤头燕鸥,还有部分是黑尾鸥。“快看,那有一只中华凤头燕鸥。”顺着陈水华的指点,记者看见一只白色的海鸟掠过,在一片灰色的鸟群中显得“鹤立鸡群”。由于只有羽毛和嘴尖颜色的差异,中华凤头燕鸥又混迹于大凤头燕鸥群中,不易发现。
陈水华介绍,从2013年5月初开始,当时由中美双方组成的项目组在岛上安装了300只从美国定制的燕鸥假鸟,以及太阳能供电系统和声音回放设备,并派3名观测志愿人员24小时驻扎在这无人的海岛上实施监测。从同年6月初开始,他们观测到陆续有大凤头燕鸥光顾假鸟区。最多的时候,工作人员观察记录到有3000只大凤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经确认,同年10月初至少有600只大凤头燕鸥和1只中华凤头燕鸥的雏鸟成功离岛。去年,陈承彦上岛后,又观测到至少43只中华凤头燕鸥,最终有13只雏鸟成功离岛。
今年,研究团队将开展更加深入保护和研究。“今年将假鸟的水泥块按照3米乘以3米的区域设为方格并编号,进行更为细致的记录研究,如各种鸟类喜欢选择什么样的地面繁殖,什么样的地方繁殖成功率高等。在国际鸟盟的帮助下,我们还将给中华凤头燕鸥的雏鸟上脚环,便于以后长期跟踪研究。”陈水华说。
圈区保护 加强监管
海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改善
韭山列岛保护区受陆岸影响较小,且位于我国东部候鸟迁徙线上,这就使得韭山列岛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海鸟繁殖场所和迁徙候鸟栖息点。除中华凤头燕鸥外,已观察到鸟类12目34科108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2种。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江豚及以中华凤头燕鸥为主的繁殖鸟类和与之相关的海洋岛礁生态系统。
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影响,韭山列岛受到了无序和过度的开发,致使许多海洋渔业资源、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资源以及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区建区以来,充分利用媒体、短信平台、设立警示标示牌、分发宣传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同时,保护区还联合国际鸟盟、省自然博物馆等陆续举办了“我们拥有同一个海洋”、“海洋保护嘉年华”、“保护同一片蓝海,我们一起在行动”等系列宣传活动,并开展了学生海鸟保护专题讲座和游戏互动,从小培养海洋环保意识。
同时,保护区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保护区条例的贯彻实施,日常管护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与国内外研究团队的密切合作,使得保护区内各类海洋资源得到有效的恢复和保护,各种破坏性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海岛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改善。
据统计,近几年鱼汛季节在保护区外围每年都能捕获以前非常罕见的一斤以上野生大黄鱼达10多条,最重的有5~6斤;保护区海域内曼氏无针乌贼,在实验区查禁拖网时在一个潮时内捕获50只左右,单体重量30~400克; 2007年至2008年间观察到浮现海面的江豚达50多次,2010年在南韭山岛——泗礁一带,发现20多头江豚陆续跃出海面戏耍。相较保护区建立之初,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华凤头燕鸥、黄嘴白鹭和岩鹭等珍稀海鸟的繁殖群体在保护区内相继被发现,大大提高了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
这一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将形成一个集保护、科研、宣传教育、考察、科普旅游、环境监测、生产示范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提升生物资源多样性综合管控能力。
神话之鸟
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是一种体长30多厘米的海鸟,形态极像大凤头燕鸥,且多混杂在大凤头燕鸥群中。
自1861年在印尼东部被首次记录,1937年在我国山东青岛采集到标本后,中华凤头燕鸥便了无踪迹,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在消失了63年之后,2000年在福建马祖列岛有8只成鸟被台湾鸟类摄影家重新发现。科学家估计其全球种群数量不足5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入极度濒危物种,且被评为全球最濒危的100个物种之一,其中鸟类仅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