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宁眼中的环境污染有多重

发布时间: 2015-03-08 15:27:17  |  来源: 科技日报  |  作者: 房琳琳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陈吉宁 土壤重金属 探底 环境违法 环境污染 突围 大气十条 爆表

陈吉宁眼中的环境污染有多重

——履新环保部部长直面媒体“探底”

本报记者 房琳琳

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履新仅1个月零1周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一出现,就陷入记者长枪短炮的“包围”中。

与此前清华大学校长相比,他看到的不再是毕业典礼上学生满溢激情的单纯眼神,而是各大媒体记者看到今日PM2.5指数再次“爆表”后,带着一堆“问号”和期待前来“探底”的复杂目光。

去年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80%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三角、珠三角,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大面积雾霾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做校长的时候,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想学生的事;到了环保部,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是看天。如果天蓝,不敢懈怠;如果是像今天这样的天,就会感到不安,要加倍地努力。”陈吉宁不隐晦心迹。

“我到环保部第一天,就让有关司局给我拿一个单子,去年一年我们做了什么,(我要)看一看。”

“去年各地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2080件,是过去10年总和的两倍。”提高声调抬手示意的瞬间,快门声连成一片,“没有哪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用这么大的工程和投入治理雾霾,我们是在用硬措施、硬任务来应对硬挑战”。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大气十条”)后,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像向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虽然去年一些指标有了变化——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总体上PM2.5平均浓度降低11.1%。三大区域也降低了10%—12%,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降低了12.3%,但陈吉宁直言,“要实现大气污染质量的明显好转,不能靠老天。”可能出身学者,他更喜欢用数字说话。

面对记者对“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究竟有多严重”的不断追问,出身环保专家的陈吉宁主动提到一个科学名词“库尔涅兹曲线”,意思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过了转型期阶段后,污染物排放会下降。

“我国的峰值相对来说比较高,已经超过历史上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超了2倍到3倍。所以,我们面临着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土壤重金属严重超标也是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陈吉宁再次主动给出一组数据——最近的一项土地污染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但主要是轻微污染和轻度污染,重度污染点位占1.1%。

权威数据确凿,历史“欠账”居多!陈吉宁有直面难题的勇气,但媒体更关心环保部接下来怎么办?

以大气污染为例,他承诺,2015年要做四件事儿:

第一件就是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把新环保法公布后,老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不适用的部分修改过来,使它们保持一致;把联防联控、重点地区燃煤量控制、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好的经验、制度、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第二件,要真抓实干、全面实施“大气十条”;第三件加大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水平,比如加大“源解析”的力度;第四件是加大信息公开,让所有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

严格的法律制定是前提,但陈吉宁同时强调:“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我们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要把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变过来,把守法变成新常态,敢于碰硬,形成高压态势。”

同时,他也希望所有的公民“不做旁观者,改变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加快实现‘蓝天常在’这样一个梦想”。

“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随着主持人干脆利落的宣告,陈吉宁迅速“突围”。发布厅热度散尽,一个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菜鸟”拉住一个中国记者,“Who is this man,by the way?”(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