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水源地与“地球之癌”的特殊较量

发布时间: 2014-10-27 16:50:15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罗森 王京波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石漠化 水源地 南水北调中线 淅川县 地球之癌

·研究 “对症下药” 力不从心 

  那么,淅川县“石漠化”的成因是什么呢?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告诉中国经济网,淅川县的山地属于石灰岩,雨水漏入地下,导致土壤缺水,影响植被存活,久而久之,开始出现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和植被大量减少的“石漠化”现象。另外,部分居民毁林开荒也会造成水土流失。

  贫瘠的土壤,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让石漠化称为困扰淅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一方面,淅川不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对淅川进行生态化建设;一方面,还要应对石漠化对该县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威胁和巨大损失。

  淅川县石漠化的严重情况已经引起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视。2013年,国家林业局的相关专家深入淅川县多个乡镇调研摸排之后,当即给出了“淅川县域的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缓,应尽快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建议。

  然而,石漠化治理的高昂成本,让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显得力不从心。

  “淅川县石漠化现象分‘重度、中度、轻度、潜在’四种情况,治理一亩地的成本最少要4000元,有的可能要6000元,多了可能会达到1万元——治理成本因为石漠化的不同程度而不等。我们前期也进行了约3000亩的试点治理。但要全部治理的话,仅靠淅川县里的力量几乎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可能做到。”武建宏说。

  ·治理“多管齐下” 共献爱心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沿库区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县域内石漠化对生态形成严重挑战,水土流失直接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我们很早就开始了石漠化的治理工作。”淅川县县委书记马良泉如是说。

  中国经济网了解到,该县很早就对生态恶化进行了治理,在治理石漠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益,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森林覆盖率。

  该县在马蹬镇沙罐山环库对石漠化先期实施了试点治理工程,目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达90%以上。该工程涉及马蹬镇青龙、小草峪、苏庄、金竹河、葛家沟5个村,距丹江口水库500米左右,总面积7500亩,是该县轻度环库石漠化区域,治理前几乎没有森林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如今,沙罐山环库石漠化治理已经成为“淅川样本”。

  据悉,自2009年以来,沙罐山环库试点治理工程开始启动。该县依托生态河南、长江防护林等项目,综合水利、农业、交通等项目资金,创新造林机制,组织造林专业队,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配套措施相结合,实施爆破鱼鳞坑整地、挖大穴、垒石圈,客土造林,栽植大规格大叶女贞、竹子、火炬松、五角枫、栾树、合欢等17.5万株,亩均造林投资1200元,高标准配套修建防火通道6.8公里,配备专职护林员4名,建设护林房兼防火瞭望塔一座,有效监控面积50平方公里,整个工程总投资达980万元。同时,对治理的石漠化区域实施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预计5年以后该区域会被郁郁森林覆盖。

  “我们淅川,亟需一个生态特殊治理的政策!”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坦言。

  “‘美丽淅川’是我们对淅川县生态发展的定位。这个定位既符合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即将通水这一特殊时期对水质保护的要求,更符合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长期水质要求,而对石漠化的治理,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我们都要知难而行,让石漠化现象最终成为淅川的绝唱,不再影响当地生态发展,让曾经的荒山碎石化为青山绿树,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发挥良好的涵养作用。”淅川县县长赵鹏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据相关专家分析,石漠化可能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和使用寿命造成威胁,而高昂的治理成本也远非淅川县所能承担,还需要社会各届共同关注,共献爱心。

  因为,只有淅川生态经济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才是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的基本保障。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