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今年将完成约300台锅炉改造,40万户居民供热用上清洁能源
北京攻坚“煤改气”
燃煤锅炉改造,是北京市治理PM2.5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目前,北京市城六区所有剩余燃煤锅炉约2500蒸吨,基本上都是改造难度较大的“硬骨头”。与此同时,今年是“煤改气”向郊区县全面铺开的第一年。面对“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困难,北京市各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全力攻坚,力争今年五环路内基本取消燃煤锅炉,全市19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锅炉基本实现“煤改气”。
北京西四环附近青塔小区芳园20号楼一墙之隔,是正在改建的青塔供热厂。记者9月中旬在这里看到,供热厂“煤改气”后,远处的烟囱、输煤廊和煤库已经空空荡荡,今年冬天,这些设备将全部下岗。周边小区以往煤灰满地、在家也不敢开窗的日子,今后不会再有了。
锅炉房建在17米深地下
污染物排放减少,不影响居民采光
燃煤锅炉房下岗了,小区的供暖怎么办?原来,秘密都在地底下。泥土下17米,藏着北京市在建的最大的地下燃气锅炉房,目前主体结构基本完成,正在安装设备和进行调试。
锅炉房为什么要建在地下?北京市热力集团工作人员宋盛华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为解决“煤改气”工期太紧的实际问题。正常情况下,采暖期为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在此期间为保证居民正常采暖,锅炉房一律不得施工。这样算下来,锅炉“煤改气”的工期最大限度只有8个月,“这还不考虑出现寒潮天气提前供暖或者延迟停暖的情况。”宋盛华说。
青塔小区供热厂原来有两台40蒸吨燃煤锅炉,供热面积达70万平方米。如此规模的供热厂,根本难以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拆除、安装、调试等各项工作。为此,相关部门决定采用先建后拆的方式改造青塔供热厂。
“新厂房距居民楼较近,为避免施工扰民、影响居民采光,经与居民多次协商、听取意见,调整为建设地下锅炉房。”宋盛华介绍。传统的燃气锅炉房建设,要不就是直接放在露天;要不就是先盖好车间,把锅炉零件运进去再组装。可是在地下建设燃气锅炉房,与这两种方式完全不同。施工时先建好地面和墙壁,形成一个方形的“大坑”,将燃气锅炉房在地面组装好,再吊进“坑”里,随后加盖天花板。为了避免加盖天花板时掉落的建材砸坏锅炉,工人们还用钢架给锅炉“穿”上了一层钢铁防护衣。
记者在现场看到,3个长13米、高9米、宽4米左右的燃气锅炉在坑里并排矗立,“把这三个大家伙放到地下,不容易。”施工现场负责人戴悦表示。
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其供热面积将增加到120万平方米。同时,每年削减燃煤量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20吨,二氧化碳3.2万吨。“锅炉房建在地下,地上厂区全部用来绿化,小区居民都非常满意。”看着家旁边的这个地下燃气锅炉房,小区居民王凤兰乐着伸出大拇指:“就等着看今年冬天它的表现了!”
燃气管线打通“最后一公里”
所有改造项目将于10月底前完成
同锅炉房自身建设相比,燃气管线工程施工显得更加困难。
北京建工大屯供热厂改为天然气供暖后,每年可减少燃煤3.8万吨。说起供热厂配套燃气管线工程施工,北京燃气集团工程建设管理分公司田胜记忆犹新。
大屯供热厂燃气管线从北苑路下穿过。北苑路为北京北部车辆进城主要通道,白天道路上车流量极大,因此对于施工时间要求较严格,工程要求夜间12点至凌晨5点实施,凌晨5点前工程必须回填并敷设钢板,确保早高峰车辆的正常通行。
田胜告诉记者,为确保工程按时完成,施工后期,施工单位安排4组人员在不同的工作面同时施工,在地下无障碍情况下达到每晚完成80米。
该工程全线地下管线较复杂,局部多处穿越其他专业管线,并且工程需要穿越慧忠路和慧忠北路两个路口,交叉管线较多,燃气管线开槽和穿越难度很大,耗时较长,其中仅惠忠路路口穿越就耗时5天。
随着城六区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接近尾声,从今年开始,北京市将改造重点逐渐转移到郊区县,燃气管线“最后一公里”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告诉记者,今年郊区县改造工作开始全面铺开,特点是“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郊区县涉及改造的锅炉房近100座;面广——锅炉分布在10个郊区县,地域广,锅炉改造和配套管线建设手续办理涉及多个部门;时间紧、任务重——所有改造项目需今年10月底前完成。
北京市燃气集团积极做好燃气供应保障,对于计划实施改造的项目,提前做好燃气管线的设计和施工;对于一些改造计划确定较晚的项目,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抢施工工期。如一些燃气管线铺设路径长,难点多,需要穿越铁路、河道等,积极争取铁路、水务等部门的支持,制定细致的保障施工方案。
在远郊区县密云,城东北、城西北两大供热厂“煤改气”工程已启动,全部改造完成后,每年可减少燃煤13.5万吨。北京燃气密云公司规划发展部副经理张建军说,目前困难很多,但我们会努力提前做好供热锅炉厂连接燃气管网的支线建设,一旦供热厂改造完成,随时可以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