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造林重点逐步转向旱区

发布时间: 2014-09-24 09:34:18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顾仲阳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用地潜力 水资源承载力 分区施策 绿化造林 经济主体

  制图:张芳曼

我国湿润地区已基本完成造林绿化,大幅度扩大造林面积潜力有限,而旱区虽然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但宜林面积大,许多地区通过科学务实地造林绿化,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国家林业局党组研究决定,将我国造林绿化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干旱半干旱地区,下一步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科技支撑和扶持力度,科学适度推进。这是记者从全国旱区造林绿化工作现场会上获悉的。

旱区生态承载力已超负荷,是急需改善环境的地区

我国旱区范围广,宜林面积大,覆盖18个省(区、市)的715个县(区),总面积45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旱区目前还有宜林地2213万公顷,占全国宜林地总面积的56%。

另一方面,旱区生态资源匮乏,急需加大治理力度。全国旱区森林覆盖率仅为6.8%,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有13个位居旱区,旱区既是长江、黄河等重要江河的源头地区,又是我国防控荒漠化和风沙侵袭的主要阵地。目前旱区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已处于超负荷状态,既是急需造林绿化、改善环境的地区,也是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关键地区。

根据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要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要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目前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已经实现,要如期实现森林面积增加目标,按照目前的造林进度,今后每年还需大力造林。

“必须深入挖掘造林用地潜力,科学规划全国造林绿化布局,扩大生态建设空间。”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湿润地区下一步将重点挖掘可造林用地潜力,积极组织开展困难立地造林,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另一方面,要将旱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造林绿化的重点地区,充分利用广袤的旱区宜林地资源,坚定不移地扩大森林面积。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旱区造林绿化的重要瓶颈

据介绍,旱区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本高,当前造林一般每亩成本需要上千元。但旱区经济相对落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达221个。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旱区造林绿化的重要瓶颈,只有国家层面加大投入,才能从根本上加快旱区造林绿化步伐。

张永利介绍,下一步我国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旱区造林绿化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以及中央财政造林、抚育、良种补贴资金等都要向旱区倾斜,森林植被恢复费今后要集中用于旱区造林绿化,加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在旱区的试点力度。同时,旱区要制定完善扶持和激励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大户、林农等多种经济主体投入造林绿化。

旱区造林难度大,必须紧紧依靠林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卢琦研究员认为,下一步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全方位的旱区林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抗旱人工植被重建技术和综合治理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覆膜、滴灌等措施,配套使用保水剂、菌根、生根粉等高新技术产品。据悉,为提高旱区造林绿化科技水平,国家林业局专门印发了《旱区造林技术模式选编》,还将组织制定《旱区造林绿化技术指南》。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科学确定造林绿化规模,必须尊重自然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向沙漠进军,幻想将沙漠全部变绿,这种资源开发与治沙模式违背自然规律,下一步在防沙治沙和旱区造林绿化上,要采取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卢琦研究员认为,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总原则,整体布局、长远规划,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按照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总方针,为旱区造林绿化制定科学适用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并落实到山头地块。

“推进旱区造林绿化,必须把科学适度的弦绷得紧而又紧”,张永利说,必须坚持以科学造林为根本,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加大封山育林育草比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先发展灌木林。坚持量水而行,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科学确定造林绿化规模、植被恢复方式和治理模式,大力发展节水林业。不得违背客观规律,违背科学,盲目蛮干;不得脱离实际,片面追求绿化速度,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不得破坏旱区现有自然环境和造林地现有植被,不得破坏地下水资源。下一步我国将以增加林草资源总量为核心,保护优先,科学适度造林,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推进旱区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张永利表示,旱区造林绿化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把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摆在旱区生态建设的首要位置,“防止出现‘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的现象,一方面投资造林扩大生态资源,一方面保护不善造成生态资源存量消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