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膜污染严重影响土壤再生能力 凸显法律缺失

发布时间: 2014-08-29 10:21:41  |  来源: 法制日报  |  作者: 潘从武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残膜 污染治理 法律缺失 污染情况

  新疆地膜覆盖种植作物面积4700万亩,是全国地膜覆盖种植面积最大、地膜用量最多的省区,而年回收治理量仅为132万亩,占整体覆盖面积的2%至3%。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2009年和2010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新疆地膜覆盖田地中每亩的地膜残留量是16.88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到5倍。近日,记者对新疆地膜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令人纠结的地膜

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农民郭忠平站在自家25亩棉田前,喜忧参半。再过不久,就是棉花收获的季节,到时田间残留的地膜又会成为他的烦恼。

郭忠平说,目前大家普遍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08毫米,每亩使用4.8千克至5千克。地膜虽然有利于保护作物的生长,但秋收后,地膜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化作一片片残膜,回收难度极大,且因为翻地时间受限(棉花收获后两周内必须翻地,为来年播种做准备),当地农民基本未对地膜做过回收工作。

据了解,残膜严重影响土壤的再生产能力,威胁并破坏农业环境、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增加地膜的厚度则有利于残膜的回收。

记者问:如果市场上的地膜厚度增加了,你是否会选择购买?郭忠平果断摇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包一亩地的价格为60元,需使用5公斤0.008毫米的地膜,每公斤12.5元,要花费62.5元;种子、施肥、浇水等费用1300元;平均产量每亩地350公斤,雇用拾花工按每公斤2.4元计算,共需840元。以去年的棉花价格每公斤8元计算,共收入2800元,每亩地只能赚537.5元。

“如果地膜厚度增加至0.01毫米,每公斤的价格会在15元左右,投入成本增加了,还能赚什么钱?”郭忠平说。

如何治理“地魔”

“地膜污染愈演愈烈与目前治理方面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有关。”新疆自治区农业厅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处处长努尔穆罕默德·祖农说,一些中小企业正是钻了法律的空子,生产出诸多不合格的地膜,使得污染情况更为严重。

努尔穆罕默德·祖农介绍,40年前,我国引进地膜技术时厚度为0.015毫米,经过作物的一个生长期,地膜仍然完好无损,可以全部收回来。为了减轻农民负担,1992年,国家颁布了农用地膜的使用标准,企业生产地膜标准应达到0.008毫米至0.02毫米,允许地膜在加工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即在0.008的基准上上下浮动0.002到0.003毫米。一些企业正是钻了这一空子,取浮动后的低值,将地膜生产标准自行调至0.005毫米至0.008毫米之间。还有一些企业直接生产0.005毫米的地膜,且在生产过程中还添加了比全新聚乙烯材料便宜很多的可再生料,导致地膜老化速度加快,质量大幅下降。

中国农业科学院曾在石河子做过调查,1亩地的残膜数量可达到20万块到30万块,大小只有巴掌甚至指甲盖大,根本无法回收。

据了解,近年来,新疆为缓解地膜污染的情况,编制了《2013-2020年新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和《新疆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指导意见》等,但仅仅停留在指导层面,并无法律约束力。

出台新规治残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2年至今,国家通过提供农业清洁生产项目,先后给新疆安排了数十个县市,投资2亿多元,开始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同时,新疆结合国家农业清洁生产项目安排专项基金,在承担国家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的13个县市开展地膜污染治理示范,对农民使用并回收0.01毫米厚的地膜进行补贴,加强机械收膜技术创新,加大地膜回收企业规模建设的力度。

努尔穆罕默德·祖农说,一直以来,残膜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国家通过增加作物播种密度的技术手段来保证产量,而当前,播种密度接近极限,治理地膜污染刻不容缓,唯一出路就是增加其厚度。

据了解,新疆农用地膜的新标准将于今年9月出台,新标准中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必须生产厚度为0.01毫米的地膜。

目前,新疆全区共有地膜生产企业1000多家,在新标准实施前,新疆各职能部门已开始对地膜企业进行整顿,对小作坊式、设备简陋、产能落后的企业一律予以关停整顿。

另外,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制办还将地膜污染治理条例纳入立项调研计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废旧地膜综合治理条例”有望在明年出台。届时,或将对新疆全区废旧地膜污染的治理起到促进作用。(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古雪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