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绿色金融投资中国绿色转型 破局还需政府主导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李雯婷、罗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而当世界各国绿色发展的需求与金融相遇,“绿色金融”也应运而生,并代表了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而对于我国金融业来说,“绿色金融”更意味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在(12日)刚刚闭幕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中外多名经济学家、业内人士围绕着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资金助力中国绿色转型展开讨论。
绿色金融简单来讲就是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球副总裁马汉理介绍,绿色金融的特征之一是注重长期效益。
“企业的经营及投资都容易关注短期结果和效益,但与之矛盾的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恰恰需要的是长期的绿色金融方面的投融资。所以我们需要刺激这些短期的收益将他们转化为长期的绿色的投融资机制。”
回顾“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早在1974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而被全球60多家金融机构采纳为国际项目融资标准的“赤道原则”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但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安青松认为,中国的“绿色金融”在具体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
“绿色转型需要改善政策和环境,当前我们的绿色转型面临着融资难、行业壁垒、市场分割等情况。”
对于安青松提出的问题,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认为,中国发展“绿色金融”,首先需要立法以及政府主导干预。
“绿色金融要带着强制性。当然还有政府的政策也非常重要,我们老在说不要政府干预,实际上这个问题上,政府必须干预,而且发达国家都是政府干预,都是政府主导。在真正要达到生态平衡目的的时候,我们的政策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些精准性。”
实际上,左小蕾所提到的“国家参与”,正是“绿色金融”主要发源地之一的德国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最重要特征。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环保、节能项目予以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
除了政府的政策引导,发展绿色经济还需要资本市场、银行业以及保险业的全方位支持。但绿色项目风险评估难度大、收益见效慢、管理成本高使其在金融市场上还缺乏足够吸引力。左小蕾认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建设将是培养中国绿色企业及项目的最佳的思路。
“很多做生态做绿色的公司都是创新型企业,创新性企业需要最初的资金支持,靠二级市场来支持它,这是不合适的,靠银行信贷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创新型公司在最初若干年真的是不赚钱的。但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包括天使、VC(风险投资)到后来的PE(股权投资),硅谷的那一套孕育创新性公司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体系,我觉得中国要去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