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郭薇 童克难
6月25日17时07分,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某处空地上,一辆越野吉普车正在加速行驶,越野车顶部搭载着一架4米多长的无人机。车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时,无人机以相同的速度弹射出去,逐渐升高,在空中盘旋几圈之后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这是环境保护部动用无人机航空技术手段对石家庄周边地区开展的高空监测。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无人机,成为了环境执法人员的“千里眼”,有力地打击了企业违法排污行为。
1000米高空可分辨火柴盒
“无人机传回来的图像和现场看到的情景简直一模一样!”看着地面指挥车屏幕上无人机传回的影像,执法人员连连感叹。
25分钟后,无人机飞行到了第一个计划区域。
“发现一处电厂排放异常!”指挥车上的工作人员要求无人机操控人员操控无人机继续在电厂上空盘旋。
指挥车的屏幕上,电厂的全貌一览无余,执法人员操作无人机上的影像设备,将电厂排放异常的证据保存,飞机飞离电厂上空,继续下一个执法目标的搜索……
指挥车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人机的巡航速度为每小时100公里~150公里,续航时间为3小时。此次高空执法监测选用的无人机型可携带高分辨率摄像机、专业光学相机、红外相机等监测载荷。在100公里外获取的地面高分辨率视频数据可实时回传到地面,供执法人员实时监控和判断企业是否偷排。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航拍获取的影像资料分辨率最高可达0.04米,这意味着飞机在1000米的高度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地面上火柴盒大小的物体。而飞机飞行高度达到500米以上,地面人员就听不到无人机发动机的声音,700米以上,更是看不到飞机的身影了。
正是由于拥有这种高分辨率的影像,无人机在执法过程中真正成为了执法人员的“千里眼”,而控制范围广、隐蔽性强的特点,使其真正成为了执法人员监督违法企业的利器。
“无人机的执法更具有独立性,可以随时随地起飞。对于企业的排污情况可以随时掌握,尤其是对钢铁、焦化、电力等企业可以实施全方位监控,通过影像直接观察到企业排污情况和脱硫设施运行情况等。”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陈善荣介绍说。
过去有些违法企业会选择节假日或者夜间进行偷排。通过无人机执法,企业这种与执法人员打“时间差”的做法将难以得逞。
“无人机可以实现全天候执法,白天用常规无人机,晚上用红外线技术抓拍企业的偷排行为,决不让违法企业有机可乘!”陈善荣表示,无人机在空中抓拍到企业的违法信息后,执法人员会通过地面核查锁定违法证据,依法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理和处罚。无人机的运用,大大增加了执法人员对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监管范围。
18时33分,经过一个多小时约100公里的飞行后,指挥车上空再次传来了飞机发动机的声音。飞行高度下降到100米,飞机自带的伞包打开,缓缓地降落在地面,圆满完成了此次飞行任务。
无人机执法将常态化
虽然无人机圆满完成了飞行任务,但此次检查执法的任务还没有结束。
分析数据,保存证据材料……下一步,工作人员将根据无人机飞行掌握的信息,对有问题的企业进行地面核查。
陈善荣介绍说,无人机可迅速到达需要监察的区域,获得准确的视频和高精度的图片,为快速发现违法行为提供视频影像证据。无人机克服了动态巡查效率低、有盲区的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及时查处,为执法监察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此次石家庄周边的执法检查,正是这次执法检查行动的一部分内容。
据了解,本次行动还第一次利用无人机搭载热红外相机对企业进行高空监测。
工作人员介绍说,热红外技术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电磁波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热红外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反映夜晚环保设施开启情况及排放情况,为夜间和不利气象条件下(雾霾天)执法检查拓展了新手段。
据陈善荣介绍,本次执法是环境保护部首次对三省区六市开展区域性航拍执法,针对不同区域和企业,执法人员选用中型机、小型机、旋翼机等多种机型,做到了全方位航拍执法。而运用远红外夜拍等模式,更是让执法做到了全天候航拍。
“本次大规模的区域性执法,我们依法报批了航管手续,得到了批准,这为将来无人机执法的常态化奠定了基础。未来环境保护部将在更多地区推行无人机执法,将无人机变成执法人员的‘千里眼’,让违法企业没有藏身之地。”陈善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