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李 禾
嘉宾:
戴晓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建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
孟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周长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
陈明忠(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
最近,上海、山东等地纷纷出台政策,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引人注目。但实际上,我国水资源一直是太少而非太多。据国家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时空分布不均;2/3城市都缺水,特别是西北、华北地区等一半省区,属于极度和重度缺水地方。
水资源是如此紧缺,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用水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趋势,因此,做好“水”文章在当前的中国显得更为关键。在日前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专家们指出,保护水资源、建立水生态循环系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绝不亚于大气污染治理。
我国部分地区的开发超水环境承载力
科技日报: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如何?
戴晓虎: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可利用的水资源约为9000亿立方,但已用掉了6300亿,接近80%。从总体来说,我国不但水资源短缺,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尽管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效果都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来看,还是比较粗放,农业、工业用水效率与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生活用水方面,节水理念和意识滞后;一些流域水资源过渡开发,已接近或超过流域承载能力。尤其在北方,如华北地区已远超过其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我国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在我国不同地区将长期存在。可以说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重要制约因素。
王建华:我国每年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400亿立方米,每年因干旱缺水导致农业减产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另外100亿立方米是工业和生活缺水。
除了缺水外,我个人认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水问题。目前,全国水供需达标率不到一半,约47.4%,也就是说,实际上有超过50%的水没有达到它的功能所需要的水质标准,如部分农业用水达不到农业灌溉的水质要求;此外,水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生态问题非常严重,湿地、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等问题非常突出。
孟伟:我国的环境容量承受能力大约是740万吨。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调查结果显示,实际的污染排放量为3000万吨;我国氨氮的环境总容量不到30万吨,但实际排放量达到了179万吨,均超出好几倍。
如果以2000年的污染排放量为基数的话,如果想让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必须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4倍以上;如果想让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话,要提高到8倍以上。因此,必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减轻资源消耗的同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装备
科技日报: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我们有什么新的做法?效果如何?
周长益:水资源与能源或其他金属资源不太一样,能源和其他资源可以从国外进口,但水资源不可能从国外进口;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总量基本上是一个定数,国家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水资源量。
因此,加强工业用水的高效循环利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水资源利用方面看,农业耗水是大头,超过60%;其次是工业,占22%—23%;第三是生活用水。目前我国生产1吨粮食大约需要1000吨水,农业用水非常便宜,农业节水当然对缓解水资源短缺非常重要,但从粮食价格看,农业用水的水资源价格不可能提得很高,因为水价占比太高,农民就没有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了。
因此,必须从工业用水入手。最近3年,我国工业节水累计节水量已达600亿立方米。我国“十二五”规划里有一约束性指标,就是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要下降30%,前三年该指标已下降了24%,应该可以超额完成。尽管最近3年,我国工业用水效率提高很大,2013年,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已降到68立方米,与2010年的90立方米相比,进步很大。但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如日本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仅18立方米,我国的68跟18差距非常大,还有很大的节水潜力可挖。
还应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和装备,我们将继续组织发布国家鼓励的一些工业节水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引导企业加快实施工业节水的技术改造;实施水效标准提升计划,尽快发布重点行业用水效率的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组织实施一批工业节水清洁生产试点的示范工程,实施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和突出效果的节水技术装备产业化的示范工程;加快建立工业节约用水的约束机制,研究制定工业节水管理办法。对重点用水企业的管理、技术推广、项目投资准入、节水技术能力建设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研究对缺水地区投资项目用水效率如何进行评估和审查,强化新上高耗水项目的用水约束和最大限度的减少新鲜水的开采,从源头上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推行节水政府的绩效考核、水价改革
科技日报:最近各地水价上涨,反映了市场机制调节水资源利用的一个方面。在水资源管理和市场手段调节方面,我们有什么新的做法?
陈明忠:今后我们还将积极推行节水政府的绩效考核,强化部门合作,严格节水监管。严将水资源条件作为项目建设及产业布局、区域和城市发展规划审批的重要前置关口,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强化取用水定额管理,从严核定用水计划,定期进行考核;新建项目要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投产。
还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快推进水价、水资源税费改革,建立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状况、环境损害成本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水价有效调节水资源的供需,推进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全面总结多年的水权交易实践经验,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积极培育水市场。对用水总量达到红线控制指标地区,新增项目取用水量必须通过水权转换取得用水的指标,对于已超过红线控制指标的地区,不仅要严格控制用水量的增加,还要通过水权转换,压减超用的水量,还欠用的水债。
水利部还在推进大中型灌区蓄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行动,制定公布国家鼓励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录,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再生水利用。目前火电、钢铁等行业水重复利用率已达90%以上,北京市再生水利用量达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1/5,成为重要的第二“水源”。
■相关阅读
降水增多无法根本缓解水荒局面
国家气候中心工程师李修仓博士表示,气候模式预估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这对华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压力有一定缓解,然而,气候模式预估结果还有不确定性,虽然北方降水确实有所恢复,但未来会怎么样还很难说。
“气候变化很复杂,不要说年代际变化,即使是对于年际变化,我们的预测能力也非常有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段安民表示,“预测年代际的变化极为困难,科学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
近年来我国夏季主雨带表现出显著的北移趋势,从2009年至2013年的情况来看,北方地区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然而,降水增多并不能改变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据了解,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4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1/4,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活和生产用水方式不合理,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李修仓指出,虽然近年来,北方降水持续增多,但从总量上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此外,雨带北移,南方地区降水减少对水资源总量的影响虽然不大,但随之频发的干旱、高温、热浪,则会增大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量,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水资源紧缺。
那么,气候变化、雨带北移对我国水资源的形势会带来何种影响?李修仓认为,北方地区降水增多有利于增加地表水资源总量,缓解工农业用水压力,改善北方生态环境。此外,降水增多也有助于北方江河径流增加、湖泊及水库蓄水量增多。
而另一方面,如果北方地区水土保持能力修复缓慢、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增多的降水不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反倒会加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则认为,我国水资源短缺,一方面受制于降水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则与生态恶化、水体污染导致水质变差有关。同时,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亦会给沿海地区带来一系列淡水资源问题,譬如,海岸滩涂湿地遭到破坏,河口盐水入侵影响河口地区的淡水资源供给,沿海土地盐渍化加剧等。
“南水北调工程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尽管北方降水呈增多趋势,但增加的水资源量不能彻底缓解华北的缺水形势,南水北调工程依然必要。”李修仓如是说。(据国家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