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治污中度富营养变轻度 治理力度还需加大

2014年05月04日11: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太湖 太湖流域 太湖水环境 蓝藻水华 以废治废 湿地 贡湖 滆湖

滆湖生境改善明显,但后续维护需加强

滆湖位于太湖上游湖西地区,太滆运河和漕桥河是连接滆湖和太湖的主要通道,约占太湖入湖水量的20%。课题实施前,滆湖水质为劣五类,总磷、总氮超标严重,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太滆运河和漕桥河的水质也为劣五类,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和总磷。

“太滆运河与湖荡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负责人、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毅敏说,滆湖作为太湖上游的主要湖荡,也是太湖的前置库,其污染控制和水质净化对太湖水环境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滆湖—太滆运河、漕桥河—太湖的河湖相联水系的特点,课题首次提出了“河(湖)口污染拦截—上游湖荡净化—河道水质改善—湖泊保护”的河湖相联水系污染控制模式以及成套技术。

张毅敏说,河湖口污染拦截,就是在入河、入湖口构建前置库系统进行污染拦截。前置库系统采取新型复合式生态回廊技术、风能等天然能源驱动提水技术、生态浮床技术、水生植被恢复技术,优化库区空间布局,增加了进水—基质接触面积和水力停留时间,从而增强污染物去除效果。通过沉降吸附、微生物降解、动植物吸收等作用,实现对入湖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和水域生态修复。据悉,经前置库工程处理后,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了45%、39.3%、35%,水质提高了一个等级。

由于滆湖的污染外源未断、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生植被衰亡、底质条件恶劣,课题针对滆湖不同区域生态结构特征,研发了先锋植物快速繁育与控制技术、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控藻除磷技术等,提升了从沿岸带到敞水区的湖荡生态系统净化能力。在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区,水体透明度平均提高了35%,总氮、总磷和叶绿素含量平均去除率达到20%以上。

在河道水质改善方面,课题从河流沿岸区域污染负荷削减、河道自净能力提升入手,研发了集镇和村落多种污染源系统控制、以废治废和就地消纳技术,进行源头减污,集镇、村落陆域示范区污染物总量削减35%以上,太滆运河和漕桥河入湖水质明显改善。

不过,张毅敏也强调,没有工程是万年“青”的,即使当时工程做得再好,后续管理跟不上也不行。也就是说,治水工程不能仅靠科研人员,地方政府必须把做好的科研工程接管过来,继续维护好。

但是“生态工程不同于其他类工程,尽管生态效益大,却并不一定能马上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地方政府部门没有相应的机构编制,没有专人来管理生态工程,现有的人手又忙不过来。”张毅敏感叹道。

太湖由中度富营养变轻度富营养,治理力度还需加大

除生态修复外,太湖治理还突破了多项治理技术瓶颈。如针对乡镇工业行业种类全、中小企业多、污染突出等特点,提出“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末端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多手段水环境长效管理”全过程减排模式;针对畜禽粪便堆肥碳氮损失率高、出水难达标等现状,形成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区域污染减排整装成套技术;针对农田施肥量大、氮磷流失严重问题,突破养分综合调控氮磷减排,生物质能转化与农业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等。控源、修复等成果还在阿根廷及云南、新疆、黑龙江、广东等18个省、自治区100多处得到推广应用。

据环保部提供的材料显示,通过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富营养化控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湖体综合营养状态由“十五”末的中度富营养转变为轻度富营养,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与2008年相比,2012年环太湖15条重点河流水质污染总体由中度转向轻度,劣五类河流由8条减少至零;氨氮、总磷入湖总量分别下降了31%、23%。

“接下来,还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提升控源力度;持续推进小流域生态治理,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强化湖体生境持续改善,提高湖泊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太湖流域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实施统一监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郑丙辉研究员说,太湖流域涉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需统一监管、落实职责和生态补偿等机制,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 本报记者 李 禾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