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回收之困:拆解企业拆一台亏一台

2014年04月10日10:2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电子废弃物 电子垃圾 回收处理 垃圾回收 环境污染

新华网北京4月9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谈昦玄 张卉 陈子夏)在使用寿命内,一台电视机会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当走完精彩的一生后,它的“身后事”将如何料理?是流入私人拆解领域,遭到低技术、高危害的拆解,还是被正规企业安全、合理地处置?

正规与非正规处理的“双重记”

在北京五环外的一家旧家电市场内,记者看到,成百上千台旧家电被堆放在户外;运货车辆周围,十几台旧电视机被随意放在地上,有的显示屏已经破碎。

记者了解到,这些旧电视机已不能翻新使用,小商贩将会对它们进行手工拆解,从电路板中提取出重金属,价值低的塑料将被焚烧处理,电视机中的含铅玻璃可能会被卖入黑市。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付申告诉记者,私人作坊通常会采取直接焚烧的“火法”和用强酸腐蚀的“湿法”来提取报废电器中的贵金属。前者产生的二恶英类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后者所产生的废酸废水则对土壤、水危害较大。

张付申还告诉记者,电子垃圾拆解后,一些零件和材料如敲碎的含铅玻璃、荧光灯管如放置不当,其中的铅、汞等会缓慢释放到土壤和水中,“长期堆放而不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些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将是不可逆转的。”

在电子垃圾回收市场里,记者看到小贩们戴着橡胶手套,在空地上徒手对电器进行拆解。一番操作后,冲洗过电器的古铜色废水流出几米远,金属线被掏出、折好存放,破碎的外壳则被随意堆在一旁。

拆解现场周围,小贩们的孩子嬉戏着,有的孩子在地上打滚,有的孩子手上黑黢黢的,拿着不知从哪里捡来的废料……

在拥有国家拆解资质的华新绿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厂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戴着口罩、身着防护服,在双层结构的流水线上操作机器对电子废物进行拆解,除尘装置亦全程运转……

“电视机到了私人拆解领域,拆出来的含铅玻璃可能被当做普通玻璃流出,甚至有人从中炼出铅牟利。”华新绿源的经理王建明说,铅玻璃中含铅率为20-30%,提炼一吨铅玻璃可获利一千多元。但由于提炼工艺不好控制,必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于价值较低的塑料,正规企业会使用从德国进口的光谱分选设备进行分类,使用的是物理手法,避免危害身体、污染环境。

同样是“变废为宝”,使一台旧电视机物尽其用,正规与非正规拆解的办法、过程和核心目标却截然不同。

“小商贩在进行买卖时,遵循着价高者得的原则;私人在进行拆解时,遵循以利为先的原则。”王建明说,只看眼前利益,就难以兼顾环保。

而正规企业不仅要按国家排放要求配置设施,接受每季度的环境监测和环保部门的监督,还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王建明说,“正规企业拆解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环保,环保是企业存在的前提。”

“正规军”“吃不饱”,电子垃圾都去哪儿了?

在华新绿源偌大的工厂里,只有20多位工人正在作业,三条拆解流水线只开启了一条,几台旧电视机在流水线上移动着……

王建明告诉记者,“货源不足、拆解量不够,流水线就不能全开,否则成本太高。”

据记者了解,“吃不饱”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秘书长、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分会秘书长唐爱军说,2013年,全国91家具有废旧电器拆解处理资质的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42.7%。

目前,中国已进入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期,业内人士估计,旧家电的年报废量高达6000万台。然而为何企业还会因“吃不饱”而捉襟见肘?

“正规拆解企业的数量多,一些企业设定的产能偏大,回收到的资源偏少,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企业‘吃不饱’。”唐爱军说。

另一方面,中国的电子垃圾回收事业长期被走街串巷的个体回收小贩所“垄断”。

一只铜铃、一架板车、一副能吆喝的好嗓门……靠着这些简陋的“装备”,遍布居民小区、数量庞大的个体回收贩们收走了城市居民家中淘汰的大部分废旧电器。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