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共努力" 消除"心肺之患"

2014年03月04日11:4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雾霾 人口红利 颗粒浓度 森林保护学 两会

'同呼吸、共努力' 消除'心肺之患'

雾霾治理成为今年“两会”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新华社发

'同呼吸、共努力' 消除'心肺之患'

昨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一名摄影记者戴着口罩在天安门广场工作。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张由琼 摄

开栏的话

昨日,2014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发挥“1 X”机制优势,由南方日报携手南方杂志、南方网、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等集团旗下媒体,联动出击,围绕两会热点焦点,多角度、全方位报道国计民生,为您奉上丰富多彩的盛会资讯。

连日来,雾霾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称其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从今天起,我们将关注“雾霾治理”,深入报道探讨全社会如何“同呼吸、共努力”,消除“心肺之患”。敬请关注。

近年来,不时发生的雾霾笼罩,让人们对环境治理的紧迫性更为关切。3月2日,在回答记者关于治理雾霾的问题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直言,空气污染是目前最大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迫切期待改善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治理是一个艰巨和持久的过程,希望蓝天白云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今年“两会”上,雾霾治理成为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防治力度,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和法治手段,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形成合力,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全体人民。

“霾”从何来

细颗粒物“撞上”不利天气条件

去年前10月,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控制细颗粒物污染是减少灰霾天气的根本途径

“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肯定得解决,因为不仅对成人不好,对幼年儿童更不好。”80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昨日在前往人民大会堂的路上被媒体团团围住。记者们在关心他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也纷纷提问他对天气状况的看法。

雾霾等恶劣天气所引发的健康问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普遍关注。向“心肺之患”宣战,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心声。

雾霾从何而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雾霾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气象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总体而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变大,而化石能源的消耗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2010年以前,雾霾还仅仅是点上的现象,之后,雾霾现象日益加重,现在已经成为区域性问题了。”王如松补充说,我国进入汽车时代,在几乎每个城市家庭都有小汽车的情况下,污染排放进一步加大,这也是诱发雾霾的重要原因。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的说法则更为具体。她说,雾霾的产生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气中存在大量的细颗粒物如PM2.5,尤其是二次细颗粒物中的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以及一次排放的炭黑等;二是不利的天气条件。大气污染是内因,不利天气条件是外因,两个不利因素的叠加容易形成灰霾天气。控制细颗粒物污染是减少灰霾天气的根本途径。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13年1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筱虹说,从相关政策出台到治理污染取得实效,需要一定的时间段予以观察,环境污染的治理并非立竿见影。

王筱虹分析,去年雾霾大面积爆发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去年冬天可谓暖冬,各地气温与往年同时间相比普遍较高,而温度升高会促使地面空气上升,污染物也会快速上升至空气中。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城市高楼林立,城市内形成了“峡谷”,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不易扩散输送出去,造成空气中颗粒浓度在短时间内聚集增高。

“因此,市民可以发现,只要天气连续几天变暖,城市的空气就开始变浑浊。而冷空气一来,一方面冷风能将污染物吹散,另一方面因为温度下降,能促成颗粒物下沉,随之,天就会变蓝,空气就会变好。”王筱虹说。

“霾”的警示

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代表委员认为,治理雾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之道。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会带来一些短期的阵痛,但这样的阵痛是值得的,坚持下去将会带来更强的发展后劲

“今天的雾霾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与部分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考虑不够周到有一定关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圣约翰爵士儿童弱视基金会会长冯丹藜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治理雾霾,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长远发展,周全考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王如松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有两个红利因素:一个是人口红利,一个是环境红利。当区域的环境容量还没有超载时,雾霾仅仅是局部性的、偶发性的;而当雾霾连续发生、影响面由一个点扩散至一个区域时,说明我们的环境容量超载了,环境红利正在消失。

“雾霾是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王如松说。

在广东,根据省政府的部署,从今年起省环保厅将在广东环保公众网公布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环保专家指出,各市空气质量状况的公布,必将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促进各地加大力度,加快改善空气质量。

王筱虹认为,当前,我国在大气污染物防治方面的技术水平与设备质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环境问题依然严重,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对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以及过程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待加强。

以广东为例,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介绍,从来源来看,根据2013年12月广东大气超级站在线仪器加强观测来源解析的结果,汽车尾气、燃煤源、工业源是PM2.5的主要来源,贡献分别为28%、21%和17%;其他站点和城市,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具体数值有所不同,“但是汽车尾气、燃煤源、工业源在珠三角地区应该都是重点需要关注和控制的PM2.5来源,这三个来源都跟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陈敏认为,珠三角地区从地形上看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大气污染物容易积累,不易扩散。

治理雾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之道。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再仅以GDP论英雄,而是通过加快经济转型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虽然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会带来一些短期的阵痛,但这样的阵痛是值得的,坚持下去将会带来更强的发展后劲,符合长远利益。因此我们要坚定转型升级的决心,克服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党的十八大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这些给了我们环保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陈敏说。

王筱虹说,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环保技术设备投入与管理方面完成得比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好。“设备、生产水平都已是世界一流,但是如果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环保责任的认识、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

众说

治霾

“要立足国情、科学治理、分类指导,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PM2.5和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能源结构、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不断推出远近结合,有利于标本兼治、带动全局的配套政策措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

——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雾霾必须依靠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生态物业管理产业,实施空气污染全流程管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

“从公民个人来说,要有社会责任感,积极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提倡绿色消费,参与对污染问题的监督,从我做起,少用点能源,在鼓励绿色出行、少用空调、少用一次性用品等方面都需加以倡导,为防治空气污染作出公民个人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敏

如何治“霾”

A.生产生活习惯和环保观念要“变”

中国文艺界知名人士、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昨日表示,改善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意识。骑自行车来参会的濮存昕称,改善环境不能操之过急,“在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能不能与其处于平等地位,甚至更重要”,这个问题需要思考。

“现在我们一提到环境管理,大家就理解为治理污染,但事实上,污染物的出现只是环境污染整个过程的末端,不干预污染产生的过程,不从源头开始治理,雾霾问题就会随时反弹,难以彻底解决。”王如松认为,环境出现问题,表面上看是污染问题,但背后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以及环境保护观念的问题。

王如松说,雾霾现象日益加重,或是政府在产业规划上出了问题,或是社会的消费观存在问题,因为各方关系不协调,导致环境功能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引发污染。“以环保部门的工作为例,如果说一个地方出现空气污染,他们会去找当地的工厂,然后看看是不是污染排放超标了。但事实上,即使工厂排污达标,如果单位土地空间内集中了大量的能耗大户,其正常废气排放同样会超出环境容量,污染也不可避免。”他说,类似这样的情况,单靠末端治理就很难解决问题。

B.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需要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说,环境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只是单方面的治理是没有用的,不仅需要区域协调、联防联治,还需要各行各业从体制上、技术上等各个方面加强协调。

能否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王筱虹说,从政府监管层面来看,中央虽然已经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但是各地在制定相应政策时,都难免加入自己的理解以及利益考虑。比如,环境问题抓严了,会不会造成企业外迁,以至于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执法力度不严也是导致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的原因之一,这些都是需要大力改进的工作。

C.科技治霾新能源利用“齐头并进”

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对治理大气污染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董事长贺禹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能源领域最核心的防治措施,就是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天然气的使用量,大力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国际公认核电对治理大气污染的效果明显。与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核电具有明显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忠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快新能源发展和科技治霾相当重要,“现在新能源应该下大力气发展。还要减少污染源、减少尾气排放,现在车排出的尾气占到大气污染物的25%。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不单是靠政府。”

另外,杨忠岐还强调了“科技治霾”的重要性。他说,用物理、化学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也是不错的方法,“PM2.5中有不少有毒物质,可以尝试用科技手段中和一下。比如,可以借鉴夏天穿堂风的原理,建造林带,形成一个生物穿堂风,或用工程方法人工造风。”

D.环境资源人口状况报告应提交全国人大会议

“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工作成败的衡量指标,这有利于增强人民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前日,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为提升环保部门工作的时效性,全国人大应加大对环保工作的监督力度,环保部应当每年在全国两会上报告工作并接受代表投票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梅兴保昨日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他说,现在除了政府工作报告,只有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会提交给全国人大会议讨论,但环境资源人口状况也非常重要,应该像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报告一样向大会提交。

上周已经来过北京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贺优琳代表说,当时到北京后嗓子明显不舒服。“治理环境问题根本之道在于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保部门应当承担好监管与执法责任。”他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建巡视组对全国开展环境监督检查巡视,将涉嫌失职渎职责任人交其上一级检察机关立案查处。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辛均庆 杨磊 赵杨 吴哲 周豫李强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