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治霾":应区域合作破"霾"伏

2013年03月13日15:1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雾霾

北京持续雾霾天气,引起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自两会开幕以来,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改善也一直是他们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们建议,解决北京等大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合作,联防联治,共同应对——

这两天,北京城区又出现雾霾,街头不少行人戴上了防护口罩。今年以来,这样糟糕的天气已多次出现在这座特大城市。3月8日,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表示,当天北京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处于严重污染(6级)水平,预计9日上午,将出现较强偏北风,扩散条件会彻底改善,但气象预报显示,9日北京还将有大风沙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包括北京在内的大城市到底如何实现更有效地“治霾”,引发了两会代表委员的热切关注。

专家表示,导致北京雾霾天气的因素之一是机动车尾气污染,北京机动车数量已从5年前的313万辆增加到目前的520万辆。除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和水资源短缺等也成为许多大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通常被称为“大城市病”。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说,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病”。只是中国发展迅速,把这个过程缩短了,比较集中地爆发出来,全国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有10多个,“城市病”日益凸显。

据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介绍,2012年北京投资了至少100亿元用于环境改善,而2013年这一投入将超过去年,大气和污水治理将成为今年集中财力加大投入的重点。大气治理包括对扬尘、尾气、燃煤等多方面的治理措施,还要针对外地输入等因素。因此,治理大气污染既是个长期过程,也是个综合工程。

统计显示,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来源,区域输送占25%左右,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区域输送可高达40%以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实施联防联治。

“建设首都经济圈是解决区域生态发展的内在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首都生态环境脆弱,在大气治理方面,区域污染输送问题成为华北地区大气治理面临的共同问题。

同时,2012年北京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193.3立方米,解决北京水资源紧张问题,除了自身严格水资源管理外,还需要建立跨区域的水资源保护机制和生态利益补偿机制。

李士祥代表建议,应尽快制定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统筹首都经济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健全利益决策和协调机制。

如何开展区域联防联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阐述。她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国家统一指挥和周边兄弟省份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区域联防联控的机制。现在也应借鉴奥运成功经验,成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相关省级政府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环首都经济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整体规划,着力控制大区域内的燃煤、燃油和机动车总量,整体调整大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空气质量的预警会商、重污染日应急联动。

闫傲霜代表介绍说,治理手段包括:通过空间遥感技术等新科技手段,在紧急状况下全方位监控并预报预警;从倡导市民改变生活方式、工业生产节能减排和绿色出行3个方面入手,实施减排计划。比如结合新农村建设改变取暖方式,借助产业升级建立生态工业区,通过推广电动汽车、提高燃油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据了解,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北京市层面,都围绕大气污染的特征、变化、来源、分布规律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对大气污染的检测、预警预报也进行了科技攻关。闫傲霜代表进一步建议,可由环保部、科技部等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联合指导北京市制定“首都蓝天行动计划”,用10年时间,使北京市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再下降30%左右。对此,在大气污染的监测、预警、防控全过程中可加强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在紧急状况下全方位监控,在可能出现严重污染情况下实现预报预警。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