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出色的奥运会,必定有着令人称道的奥运志愿者服务。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28日正式启动,10万个岗位虚位以待。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报名应征的人会非常多。然而,是否每个报名者都已真正理解志愿者工作的含义?对于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为“一生中只有一次的难忘经历”,是否每个报名者都做好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心理准备?
美差抑或苦差
“好多人都觉得当志愿者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其实志愿服务就是无酬劳动,就是帮助别人,不能想着自己享受什么。”职业是律师的任燕玲谈到自己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当志愿者的感悟时如是说。
任燕玲在雅典时被分配在国际广播中心门口负责交通服务,也就是每天给记者指路,告诉他们应该乘坐哪趟班车。这个岗位三班倒,从早上7点到下午2点是早班,中班从下午2点持续到晚上9点,9点以后是晚班。“我当初申请了不少早班,因为打算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逛一逛雅典城,可每天工作结束之后,我就累得哪也不想去了,”任燕玲笑道。
雅典的日照非常强,一天连续几个小时站下来,任燕玲经常被晒得直犯晕。尽管抹了防晒霜,但只几天时间,任燕玲就被晒黑了,胳膊和腿上还晒出了许多小红点。她因此开玩笑说:“这简直就是体力活儿。”
今年已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胡滨同样参与了雅典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因为想看比赛,胡滨最初在申请表上填的都是场馆服务,到了雅典以后,他才知道自己被分配在奥运村的网吧里。
“一开始的确有些失落,”胡滨坦言道。但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同工作了几天后,胡滨逐渐意识到自己对志愿者的理解有误区。他说:“当奥运会志愿者不是说你想看什么比赛就能看什么比赛。也许你最喜欢的运动员就在场馆内,但你却没法去看,因为你的工作就是引导观众入场或是在门口协助安检。”
比起那些在场地内服务的志愿者,胡滨感觉自己算是很幸福了。他说:“我们在网吧里还能吹空调,而好多志愿者每天都要顶着太阳工作7、8个小时。而且,有时他们的工作餐一个面包和一瓶水就打发了。”
奉献乃志愿精神核心
去年在北京的一次志愿者项目活动中,发生了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活动还未结束,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便登上主席台拍照留念,甚至还有人找嘉宾合影、索要签名。这不禁引发人们对志愿者职业精神的担忧。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孙葆丽认为,对年轻人追星、崇拜偶像的心理无须多加批评。她说:“喜欢明星没有错,但是作为奥运会志愿者,境界应该更高一层。志愿者应意识到自己不是观众,忽略本职工作是不对的。”
曾考察过多届奥运会的孙葆丽指出,大多数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并非想像中有趣,有的在班车站负责车辆调度,有的在场馆外顶着烈日引导疏散观众。他们既看不到比赛,也看不到电视转播,还要随时耐心回答各种咨询。
“每一个打算当志愿者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做志愿者,主要是奉献。当然,他们自己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孙葆丽说。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首席专家、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任海教授表示,一旦志愿者对工作期望过高,就会对困难估计不足,容易产生委屈和不满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质量。因此,“准志愿者”们的当务之急是认真理解和学习职业精神。
他说:“志愿者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精神,无论是对运动员,还是对观众。只有形成一种正确的服务意识和价值观,才能干好志愿者工作。”
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都说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但你微笑了,也要让服务对象微笑才行。不能光有热情,却提供不了任何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表示,高水平的志愿服务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技能。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发生的一件事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一位牙买加记者刚到朝阳体育中心时找不到混合采访区,于是向一位志愿者求助,然而他得到的答复是:“非常抱歉,我也不太清楚,我只负责新闻中心内的事情。”尽管志愿者的态度很好,但这位牙买加记者却难言满意。最后他只得自己绕着体育场走了一圈才找到混合采访区。此外,还有一些外国记者反映,部分志愿者的外语水平较差,当记者遇到麻烦时常会因为双方沟通不畅而降低办事效率。
因此,金元浦表示,志愿者在上岗之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尤其是从事翻译服务、媒体运行、医药卫生等专业性较强工作的志愿者。他说:“一个合格的志愿者不仅要具备奥林匹克常识、各国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所在岗位的基本情况、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
据了解,北京奥组委已制订了相应的志愿者培训计划。培训共分四大类,不仅有关于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基本知识的通用培训,还有根据志愿者所负责的不同工作而进行的专业培训和场馆培训。(高鹏、汪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