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在近日召开的“2005年全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进一步开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新局面。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出台《贯彻落实<若干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中尚没有完成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研究制定《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的意见》、《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
二、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以及突出服务性的原则,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领域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综合服务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引导各类服务机构转变观念、改进服务作风,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
三、推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禁止、限制发展污染严重、低水平、浪费资源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人力和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转移,促进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提高企业集聚度。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中介服务中小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中小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
四、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引导和监督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鼓励和支持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体系、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引导中小企业建立和健全安全、劳动、财务等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五、加强培训,提高中小企业素质。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形成科学的培训工作服务体系;加强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以精简高效为原则,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素质。
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在开展调研、组织培训、举办展览和论坛等各项活动的同时,推动20万户中小企业上网,初步实现信息化,提高中小企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
七、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规范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投资公司设立和发展。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八、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推动中小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制成品转变,培养和扶持一批品牌出口产品。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型、技术开发型、贸易型实体以及技术研发机构,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资金,把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招商引资水平。加强与国外政府和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交流。落实CEPA协议,做好内地与香港中小企业合作各项工作。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九、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总之,2006年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十一五”期间实现“初步形成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布局结构相对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吸收就业能力不断扩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群体”的目标,开好局、起好头。(国家发改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