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日前公布:全国报考2008年北京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有21.445万名,比2007年减少了7127名,降幅为3.2%。这次的考研“降温”,是继2007年考研人数一降后的再降,与此相关,还有近两年一些大学生在本硕连读期间主动退学的读研“降温”,以及硕士们的求职“遇冷”。
2004年,很多高校开始改革研究生学制,应用类学科普遍由三年改为两年或两年半学制。当时,许多本科生的考研动机就透着无奈,“本科毕业工作不好找,继续读研可以缓解心理压力”。然而,扩招、改制和缴费样样都赶上了的研究生们在拿到硕士学位转入求职时,才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再强调高学历,在“工作难找”的现实里,一些研究生感到“读研无用”。
本科生就业难,读研后找工作同样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研究生名分,却缺乏研究能力是原因之一。“用人单位不会看重你每门课考得好不好,而是直接给你个东西,看你能不能做出来”。面对这样的要求,有的研究生不免捉襟见肘。考生单纯为求职而谋高学历,不仅让学术界失去了选拔人才的综合标准,也让考生失去了对教育投资取舍的考量尺度。
应该看到,放弃考研的人数增加,还与公费读研逐步被取消有直接关系。它促使学生在选择考研的心理上发生根本变化,从只为了求职而谋高学历,转向挑一个价格合理又适合自己发展的研究方向。相信随着未来几年更多的高校取消公费读研,由单纯为求职而谋高学历所导致的研究生教育泡沫化的“学历病态心理”会有所弱化。
不可忽略的另一组数据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正由“学历崇拜”到“名校崇拜”的转型:报考2008年北京硕士研究生人数超过万人的唯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莫属,这4所高校的报考人数合计占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有报考人数的三成,说明考生对名校研究生教育回报的预期寄予更多厚望。已有17所名校正在作为以完善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硬性规定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要有能力,要能创新,这正是吸引那些真正有志读研者的根本举措。(周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