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石油等权重股下挫 沪指跌破5200点 A股明绿实红暗显格局大变 -四大行通存通兑手续费定1% 网友:太高 三大行否认收购渣打股权 -中石化紧急停止成品油出口 逐步放开加油站限售 增加成品油供应 -国土部部长坦承查处土地违法难度大 将曝光违规违法用地3.2万件 -明年开展二、三产业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 重点统计个体户数量 -中国首位WTO大法官遭台阻挠未获任命 中方交涉美国会辱华报告 -基金净值缩水严重过半基民想赎回 类新基金遇冷 1500亿基金入市 -上海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北京公布历史名城保护规划 -财政部7年期国债本周招标 总额300亿 银监会否认冻结新发贷款 -温家宝谈住房和股市问题
过来人给您支招:考研怎样安排才能最省钱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1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flash免费考研辅导班

上辅导班是一个不小的支出,尤其是选择全科辅导和全程班的同学。从基础班到强化班,最后到冲刺班,平均下来,每门公共课的培训班都在1000元左右。如果是去另一个城市上辅导班,还要加上额外的费用,就更高了。

笔者以为,辅导班应有选择地报读。如果你是理工科学生,政治的基础班可以听听,有助于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但是没有必要花很大代价--比如去另一个城市报读。而政治的冲刺班基本上就是押题,照这几年命题的反押题趋势来看,不如对照考纲踏实复习。

在此,笔者推荐新东方的网络辅导班,不用报名不用上课,看它的FLASH就行。我当年是花了100元从网上买的,现在很多网站都可以下到这种资料。这是一套相当好的资料,不光英语做得很到位,政治也毫不逊色。对着电脑看资料,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复听,比辅导班的效果好很多。而且还可以在打扫卫生或做别的事情时边做边听,甚至可以转换成mp3文件,走路的时候、锻炼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听,效果非常好。节省了时间,也省下了上辅导班的钱。

加强锻炼增体力、省财力

到了冲刺的关键时刻,很多考生不惜血本增加营养:补血、安神、助眠、改善记忆……备考期间要注意营养是无庸置疑的,但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不必服用太多的保健药品--是药都会有副作用。用得太多,不仅浪费金钱,很可能造成身体机能的紊乱--本来高强度的复习已经很累了,还要承受各种药品的考验,万一临考前病倒了就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比较好的备考保健方法是:生活有规律,饮食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备考期间的锻炼是很重要的,每天半小时,看似浪费了时间,其实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不必每分钟都用来学习,但是学习的每一分钟都要有所收获!

开支对比

以北京为例,一个考生考研大概需要:报名费125元;参加英语、政治的暑期强化班和最后的点题班约1120元;参加学校开设的专业课补习班500元;购买专业课指定用书100元,下载和复印资料100元;公共课复习资料250元;补品100元;租房(以月租450元,6个月计)2700元,总开销5000元左右。

但如借鉴上文所提到的各种省钱妙招,考研费用则大致为:报名费125元;辅导班不上,0元;专业课补习班不上,0元;购买专业课指定用书100元,下载和复印资料30元;公共课复习资料150元;补品0元;租房(以月租350元,6个月计)2100元,总开销2455元。全部支出不到2500元,比之前的预算节约近2500元,考生们何乐而不为呢?(田晶晶)

来源: 求学杂志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就业压力给考研降温 郑州考研族减少近一成(图)
南京研究生报考人数与07年持平 就业形势促考生理性
新政难阻报考热情 北京08考研人数与去年持平
青岛08年一万余人考研 报名人数超过去年
2008年考研报名现场确认14日下午全部结束
一应届毕业生:考研人数下降可能是另一种非理性
考研攻坚阶段心理调节战术:抵消三种不良情绪
利用与导师熟识的关系 在读研究生办起考研辅导
金融投资类专业备受考研学生青睐 MBA有升温趋势
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 广东考研热继续降温
图片新闻:
"神七"预计明年10月发射 中国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将电视直播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完成圈地 将取代西昌一统中国卫星发射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
· 中国减灾救灾行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 2007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