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自由迁徙需制度保障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仍然突出

2013年03月12日20:5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民工职业 创业制度 制度环境 制度设计 制度保障 制度层面 制度问题 失地农民 自由流动 基层农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听到‘自由迁徙’这个词,我感触很深,上世纪70年代,我们到邻县都不敢过夜,派出所会来抓人,现在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越来越好了。”江西省弋阳县南岩镇水南村委会黄家村小组组长黄长林代表说,“不过,虽然现在农民工实现了自由流动,但是离安居乐业还差得很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迁徙,需要打破户籍制度,让农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特别是在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样农民工才能在城市安心工作,才能稳定促进土地流转和城镇化。”

为自由迁徙创造制度环境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庄先代表说,农民工的“身”虽然已经进到城市里,但农民工的“心”却没有真正融入到他们所工作、生活的城市中,这说明了一个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即制度问题。因为缺乏制度保障,这些群体成为弱势群体,在城市打拼多年,甚至在城市生育了孩子,可在医疗、子女教育、社保、住房等问题上,无法享受与市民等同的待遇和保障,从而成为一个庞大的漂移群体。这个问题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制度需要提前设计,人们才可以在现实中有章可循。”来自云南的余文良委员说,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民外出打工,来到城市后常常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向哪个政府部门咨询、求助、落脚,从而造成无序流动和城市管理问题;对于那些已经在城里打拼多年的农民工家庭来说,他们面临的则是如何享受城市已有制度所赋予的相关保障。因此,当前的制度设计还需要循序渐进,一蹴而就不行,知难而退、固步自封更不行。

外出农民工队伍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其流动日益呈现出“家庭化”的特点。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的状况在一定程度得到缓解,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给制度的局限性,在某些地区,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委员建议,针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未能明确农民工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教育投入责任的问题,应建立中央与省级、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教育分担机制。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券”和“流动教育计划”的做法,将教育经费折算成有价证券发给学生,建立全国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信息联网制度,费跟人走,无论他们流动到哪里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推动城镇化建设,助力自由迁徙

湖北省潜江市市长张桂华代表认为,实现人口的城乡均衡自由迁徙,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重点要从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入手解决问题。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分离的就业创业制度未破除,适应人口流动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农民进城后,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

张桂华还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展城镇建设融资渠道,破解城镇化建设资金难题。同时,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小城镇辐射力和积聚力不强,农村人口转移难度大,环境承载力低,建议国家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保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给予县市级政府统筹各类项目资金的权限,集中财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力。

自由迁徙要有产业支撑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代表认为,要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特别是要强化产业支撑,使进城农民真正长居久留。支持城市大力发展首位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业配套带动力强的产业基地。同时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工创业政策措施和就业服务机制,鼓励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及回乡创业。

江西煌上煌集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民工占到70%。董事长徐桂芬代表告诉记者:“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农民工在企业中也大有可为。现在企业积累了一批管理、技术人才,很多农民工十八九岁进入企业,然后一步步成长,成家立业,这在我们民营企业还是很普遍的。”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进城的失地农民,对他们的权益保障,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建言。来自福建的杜源生委员介绍,他在福州的征地扩张中采取的措施是,把7%的土地留给农民,引导他们发展第三产业,“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依然有保障。”王鹤龄委员提出了一致的观点:“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一定要有相应的产业支撑。建议建立集中的产业园区,安置失地农民就业。”

期望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代表认为,合理的人才迁徙,不仅仅只是农村向城市的单方面流动,在城市里训练过的人才也可以向农村回流。

邓秀新说,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少去了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基层农业技术部门,那里的待遇能吸引人才。也有一些优秀校友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回乡创业带动大量农民致富,这些农业企业家们,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农村,除了依靠对农业和家乡的感情外,更多的是看重了农业今后发展的朝阳前景。基于此,建议国家多支持农村回流人才的培养,从制度和政策上,考虑农村回流人才的发展问题,加快研究制定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回流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从制度层面考虑“农业工人”或“农人”的培养、待遇和发展问题。是不是可以考虑针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在一定考核条件下,都可以免除学费,甚至获得更多的涉农补助。

长远看,期望实现城市农村人才的双向流动,不能仅靠政府的投入,也需要充分调动市场、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产业支撑,尤其是因地制宜的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才能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农业科技和农村建设。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