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
延续镀金派和学术派的观点,很明显在于前者不知道自己出国是为了什么,这很大一部分程度上缘于国内的出国热。
我们的家长在几十年社会变革的洗礼中,几乎屏弃了老旧的一切,而盲目的相信国外的就是好的先进的,因此只要有钱,就想把孩子送出国,殊不知镀的这层金是孩子自己学到的知识还是他们的钱,而这个人群的没落确实是教育的失误。
我爸爸的朋友曾经想把她的女儿送出国读A-level,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我想了很久并不觉得这对她的女儿来说是个好主意,在孩子成长最快、最叛逆、最需要教育和引导的时期,如果家长就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根本就没成熟的时候把他们“丢”出国,以后的问题可以预期为积年累月的增长。
心理不成熟又缺乏正常的引导,导致这个人群的孩子很茫然,即使踏着A-level轻易考上了好大学也一样茫然。但在家长看来,似乎一个好的大学就证明了一切,他们也不想费心担忧更多。其实孩子在国外的真实生活状况家长并不清楚,而他们的混乱与萎靡持续被社会批判为80后的“草莓族”又广为人知。中国趁着改革开放大发机遇之财的一代人,如此用钱造就了他们的下一代。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出身的中产阶级显然更重视孩子的培养,真正一脉相传的名门之后受到的教育甚至更为严苛。他们一般惯于优秀,在父辈和环境的压力下,这个人群更为稳定也相对低调。而他们而言,得到同辈的尊重和长辈的赏识是件比过得快活更重要的事,心理相对成熟,在同辈中互相交流和促进,得到的更多的是有益的影响。
投资价值
无论如bono追求梦想,还是像gekko试图证明自己,他们的整体格调就是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求知欲很旺盛,在学校中也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赏识,是社团中的积极分子,与前者紧密地扣成自己的一个小圈子不同,他们也更乐于与外国人交往。
然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能以好坏来判定,人各有志,对于不同人群来说,顶多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其实我们也很难真正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个人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学术派多多少少也有点镀金,而如若遇到感兴趣的事情,镀金派多多少少也知道进取。
单一类型的人很难适应社会大环境,也有不少朋友表示不愿将自己严格限定为什么类型的人。毕竟,送子女出国留学,好比家长做的一笔长线投资,而我们的所作所为,值不值得这份付出,就只能由投资人来判断了。(作者:帝国理工学院机械系学生 张巧煜)
新闻链接:
国际毕业生团体以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对25000名留学英国的国际学生进行了分析调查,这些国际学生有80%的正在就读英国大学。调查询问了国际学生选择目前就读大学和留学国家的原因,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研究人员将他们分成五大类型。
“seekers”:占受访国际学生的24%,这些学生通常在本国就读工程、科学或商业课程,他们的父母通常希望孩子能找到好工作,此类学生不在意赚大钱或改变世界,只要父母高兴就好,香港留学生通常属于此类。
“gekko”:占受访国际学生的23%,这些学生渴望获得同辈的尊重,他们手上有足够的钱,他们也只在乎钱,波兰留学生和读创意、商业和工程科目的留学生通常属于此类。
“bono”:占受访国际学生的22%,这类学生比其他人更为理想主义,他们担忧环境问题,心里想着如何改善环境,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大,硕士留学生、荷兰和美国留学生大多属于此类。
“kid”:占受访国际学生的20%,他们看起来漫无目标的在校园内闲逛,缺少指引,因此挑选学校时只会查询大学表现排行榜,巴基斯坦留学生和读大学本科的留学生通常属于此类。
“surfer”:占受访国际学生的11%,属于追求玩乐型的留学生,也没有什么野心,他们不太在意未来找不找得到好的工作,主要就是享受留学生活,西班牙和日本的留学生大多属于此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