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张茵称自己为国家利益讲真话 10万亿资本掌管在新社会阶层手中 -陈锡文:CPI涨幅控制在4.8% 农业收成是关键 2月CPI或再创新高 -08年高考大纲:语文写作错1字扣1分 北京高考英语新增95个单词 -十委员提案:建议轻税减费遏制房价 发改委四措施缓解房价上涨 -青藏铁路9月开豪华游专列 副部长称雪灾中铁道部表现可打90分 -国防科工委:大飞机项目体制问题已解决 300亿只够让大飞机上天 -对穷人不公平 委员呼吁免除存款利息税 工资条例草案主体完成 -11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吴邦国作工作报告 新阶层人士谈社会责任 -京无故三拒就业停发失业保险金 未考虑将上市国企收益划拨社保 -林毅夫称对中国经济乐观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加息利于中国经济
实录:田成平孙宝树李学举李立国解读就业和社会保障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3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系列解读08政府工作报告

3月9日上午10:00,全国人大举行记者招待会,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田成平部长、孙宝树副部长和民政部李学举部长、李立国常务副部长,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答记者问。中国网进行现场直播。

  • 中国网:

今天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副部长孙宝树,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民政部常务副部长李立国就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答记者问。

2008-03-09 09:45:23

  • 中国网:

直播马上就要开始,现在全国人大外事委办公室主任彭放宣布注意事项。

2008-03-09 09:46:04

  • 曹卫洲: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现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我们今天非常高兴地请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田成平部长、孙宝树副部长;民政部李学举部长、李立国常务副部长。请他们就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下面请各位朋友提问。

2008-03-09 09:59:56

  • 人民日报记者:

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劳动部有关领导,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整体形势不断好转,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有些地方的群众反映就业依然很难,有些地方的企业招工难,尤其是招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请问劳动部有关领导,应该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一步会有什么举措?谢谢。

2008-03-09 10:00:57

  • 田成平:

首先,正像您刚才讲到的,本届政府这五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就业工作。这五年,全国城镇的新增就业5100万人,年均超过1000万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而且,城市还接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转移就业。但是也正像你提问中说的,尽管如此,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万人。所以,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这将会持续很长一个时期。

2008-03-09 10:02:33

  • 田成平:

就城镇而言,我们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人还有2400万。但是,我们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这也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正像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的,他讲,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

2008-03-09 10:04:05

  • 田成平:

按照总理讲话的这样一个要求,为了促进就业,我们将要从六个方面来努力加强工作:

一,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继续完善和落实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三,建立充满活力的以创业来带动就业的机制。

2008-03-09 10:05:07

  • 田成平:

四,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给求职者提供完善的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地实现就业。

五,推进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解决结构性就业的难题。所谓结构性就业,就是有一批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但是也有一批企业招收不到具有一定技能的合格的劳动者。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只能通过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来解决。

六,加强失业调控,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谢谢。

2008-03-09 10:06:11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请问民政部两位部长,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另外,这个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下一步的举措是什么?

2008-03-09 10:07:19

  • 李学举:

我首先可以阐明这样一个观点,古今中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众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所以,政府和社会对这部分困难群众进行救助,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2008-03-09 10:08:16

  • 李学举:

温总理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宣布,在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这个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呢?概括起来可以这样来表述,这就是:它是一个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紧急救济制度、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制度相配套,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救助这样一种制度。

2008-03-09 10:12:14

  • 李学举:

下面,我可以回顾一下这五年来有些重点制度进展的情况:

第一,社会救助体系有了制度保证。目前已经建立了九项制度,这九项制度包括:一,城乡低保制度;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三,灾害应急救济制度;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五,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六,临时救济制度;七,住房救助制度;八,教育救助制度;九,司法援助制度。

2008-03-09 10:13:12

  • 李学举:

可以这样讲,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在在城市,对困难群众符合低保标准的,都已经实现了应保尽保,在农村已经实现了困难群众制度性的保障。五保供养是实现了制度性的转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是从无到有。所以,这九项制度已经成为解决困难群众的一种长效机制。

2008-03-09 10:14:53

  • 李学举:

第二,社会救助资金有了可靠的支撑。现在来看,低保资金的筹措机制日渐健全,中央和地方对城市低保补助资金不断增加。从2003年到2007年,全国低保资金由151亿增加到275亿,其中,中央财政资金由92亿增加到160亿。

另外,为缓解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生活带来影响,2007年,中央财政还紧急安排了23.6亿元的物价补贴。

从2006年6月开始,我国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当年中央财政就安排了30亿补助资金。

2008-03-09 10:16:11

  • 李学举:

2003年--2007年,中央财政还累计补助地方医疗救助资金59.7亿元,其中2007年补助了33.4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33%。

2003年至2007年,民政部又会同财政部安排救灾资金224.39亿元,其中2007年又大幅度提高了灾害救助标准。房屋补助从每间300元提高到1500元,各类生活救助补助从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新增设了旱灾救助补助项目。这五年,还广泛开展了社会捐助,共有捐款28亿多元,衣被捐赠5亿多件次。

2008-03-09 10:18:16

  • 李学举:

第三,困难群众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五年来,城市低保生活保障制度平稳运行,也逐渐在规范。低保对象做到了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保障对象基本稳定在2200万人左右。2007年达到了2271万人。保障水平从149元提高到182元,年均增长了44.4%,低保对象月人均补贴标准由58元提高到102元,年均增长15.2%。今年2月份统计,补助的标准已经达到了123元。

2008-03-09 10:20:31

  • 李学举:

此外,我们还极力推行分类施保措施,对低保对象中的残疾人、重病人、老年人、未成年人都给予重点帮扶,适当提高他们的补助标准。农村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也得到了制度性保障。2007年底,全国低保对象是3451万人,平均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840元,平均补助水平为每人每月38元,基本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均等覆盖。

2008-03-09 10:23:13

  • 李学举:

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目前,五保供养已经完成了由农民集体供养为主向公共财政保障为主这样的体制型转变。2007年五保对象已经达到了525.5万人,比2003年增长了68.5%。集体供养124.2万人,占23.6%。集中供养人员每人每年的标准是1953元,分散供养的是1432元。另外,这五年民政部还启动了“霞光计划”,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五保设施的建设,改善了五保对象的居住条件。

2008-03-09 10:23:49

  • 李学举:

城乡医疗救助从无到有,现在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农村医疗救助从2003年开始启动,2006年基本涵盖了所有涉农县(市、区),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从2005年开始进行试点,2007年已经有90%的县(市、区)建立了救助制度。2004—2007年,全国医疗救助累计人数2364.7万人,支出资金87.2亿元,其中2007年达到了1171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111%。

受灾群众的困难得到了有效援助,2003—2007年紧急转移受灾群众5520.8万人次,救助的受灾群众4亿人次,恢复重建民房856.8万间。另外我们还健全了救灾社会捐赠的动员机制,受益人数达到了1.5亿人次。

2008-03-09 10:24:52

  • 李学举:

上述所说的内容,可以用“三个基本”来概括:一是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困难群众生活最后一道保障网基本编织成形;三,困难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当然,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特别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城乡和区域不平衡的问题。我认为下一步应该要继续完善和加强的工作包括:第一,抓好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完善和衔接,让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能够发挥整体的效益。第二,逐渐提高救助水平。目前在一些地方,救助的标准和补助的水平还不高。我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救助的标准和补助的水平是应该逐渐提高的。第三,要加强规范和管理,让社会救助工作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公正,使社会救助真正惠及到困难群众身上。

2008-03-09 10:26:02

  • 李学举:

另外要研究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介于城乡低保边缘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众,他们按照低保的标准,还不能成为低保对象,但他们又有很多实际困难,现在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采取了一些临时救助办法来解决这些人的实际困难。谢谢。

2008-03-09 10:27:17

  • 美国彭博新闻社:

今年三位农民工代表引起了社会媒体巨大的关注。第一个问题,我想请两位部长给我们介绍一下户籍改革的概况。第二个问题,今年浙江代表杭州娃哈哈总经理宗庆后提出了一条建议,要放宽户籍制度,您对此有何评论?

2008-03-09 10:28:14

  • 田成平:

关于农民工问题,当前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农民工在全国已经超过了两亿人,其中离开了本乡本土到城市来做工的大约有1.2亿人左右,另外还有8000万人离土不离乡,他不从事农业生产了,但是还在本地的各类乡镇企业中做工。所以,农民工总量有两亿人以上。

特别是进城务工的这批农民工,他们有许多迫切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方面,他们作为一个劳动者、作为一名工人,应当享受到和城镇就业的工人一样的工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各方面的待遇,这是一类要求,也就是和他们的工作岗位相关联。第二类,他们进入城市以后,要融入城市的生活、要做当地城市的新市民,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要求,比如他们的一些政治权利,他们的子女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生病了,应当在城市得到医疗等等,就是融入城市生活所提出的一些要求。

2008-03-09 10:29:09

  • 田成平:

对农民工面临的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我想,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对这个文件都应该是了解的。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这些要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确保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到保证。

至于刚才这位记者提出的关于户籍的问题,这确实是过去农民工从城市进城务工的一道门槛。但是现在户籍问题如何改革,据我所知,有关方面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将提出逐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谢谢。

2008-03-09 10:31:13

  • 新华社记者:

现在人民群众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保障体系有很强烈的需求,请问现在进展如何?特别是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险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突破?谢谢。

2008-03-09 10:32:56

  • 田成平: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总体框架上来讲已经基本建立,比如说在城市,我们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全面实施。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全面建立,正在不断地扩大覆盖范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地探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城乡医疗救治制度已经普遍建立。这就是说,我们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

2008-03-09 10:33:20

  • 田成平:

当然,各项制度在其贯彻的过程中都有一个继续扩大覆盖范围、继续使制度更加完善、使享受保障的面更广泛的问题。为了能够实现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努力工作:

第一,从制度层面上对城乡各类居民的社会保障都做出制度上的安排。现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制度正在调研和建立过程中。

第二,既然建立了各项制度,仍然需要继续扩大制度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制度中来,得到保障,享受到社会保障。同时,社会保障涉及到大量的基金的管理,要加强基金的征缴管理以及一些基金的监管和投资运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待遇的水平。

第三,要加强社会保障的管理服务,通过我们信息化、专业化的服务,通过我们加强服务队伍的建设,给全体受保障的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要加快法制建设,特别是要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对不为职工提供社会保险等各种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从而确保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权益。

2008-03-09 10:34:04

  • 田成平:

至于这位记者具体提到的关于农民工、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现在正在制定农民工各项保障办法,特别是养老保险办法。因为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参加医疗保险在制度上都是明确的,就是要加大其参保的力度。但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现在还没有出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现在国务院已经有过通知,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抓好落实。谢谢。

2008-03-09 10:36:44

  • 深圳广电集团记者:

请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负责人。今年两会上有一些代表和委员提出希望社保卡能够全国联网,今年3月3日深圳就在全国率先首发了具有一卡多用和全国通用功能的社保卡。请问您对此有什么样的评价?您觉得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社保“一卡通”什么时候将实现?请问民政部负责人,去年年底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在深圳举行,在会上透露,社会工作者在今年上半年将上岗。请问社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怎样?作为试点的深圳,您希望深圳为国家建立相关制度提供什么样的经验?

2008-03-09 10:38:27

  • 田成平: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刚才讲到,我国的社保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要继续完善。其中就有你提出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比较低,并没有实现全国统筹或省级统筹。这样就妨碍了社会保障发挥全社会共济的功能。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比如养老保险,首先要实行省级统筹,不能再由各市、县各自进行统筹。我们已经制定了时间表,要在2008年、2009年,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全国各省都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这样,养老保险关系在本省内的人员流动、关系的接续和转移就可以实现了,就可以在本省内实现你刚才讲的“一卡通”。

2008-03-09 10:39:47

  • 田成平:

第二,在实现省级统筹的基础上,要实现跨省市的人员流动的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的办法。关于这个办法,现在劳动社会保障部正在进行调研,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我估计在今年内这个办法就可能成熟出台。在出台了养老保险、其他保险关系跨省市转移接续办法之后,再加上全国养老保险信息网的建设,我们就有条件在全国实行社会保险卡的“一卡通”,我们会为此而加紧工作,早日实现。

2008-03-09 10:43:27

  • 李立国:

我来回答关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恢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近20年的基础上,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工作制度应运而生。2006年7月,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印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考核实施办法》,标志着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社会工作制度在我国开始正式建立。到现在,一年半多的时间里,民政部会同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8-03-09 10:43:54

  • 李立国:

首先是对我国社会工作的需求、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分布情况、发展社会工作需要的条件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将形成对全国的政策性指导意见。同时,还在部分县、区和市以及民政管理的社会公共服务单位,进行了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并且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各地开展了社会工作的大规模培训,已经培训三万多人次。

在进行上述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筹备全国首次社会工作人才考试。2月份已经发出通知,将于今年6月27日和28日进行首次社工考试。现在已经完成了编写考试大纲和指导教材,以及进行考试命题等准备工作。“考试通知”公开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引起了有志于从事社会工作、并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经历的各方面人才的广泛响应。通过首次考试,我国建立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2008-03-09 10:44:33

  • 李立国:

在准备考试的同时,一些地方和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单位还在进行开发和界定社会岗位的工作,以使有职业化、专业化为特征的社工人才能够各得其所,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社区岗位上尽快地形成力量、发挥作用。

2008-03-09 10:45:37

  • 李立国:

在我国社工制度的建设中,深圳市起了创新和带头示范的作用。2006年12月,民政部在深圳市召开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会议之后,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深圳是特区城市,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上也要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所以,去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深圳市委市政府率先制定了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并对社工的岗位分布、工作原则、服务方式、薪酬待遇等相关问题颁布了七个政策性文件,系统地、配套性地建立了地方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制度,这在全国是率先形成的,因而是起带头作用的。

2008-03-09 10:46:04

  • 李立国:

并且,深圳的社工队伍建设建立在适合我国国情、并同国际先进经验接轨的高起点上,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运作、聘请香港督导的起点方式。这个起点是高的,是有创新意义的。深圳的做法已经引起了其他地方的关注,将为在我国普遍建立社工制度设立一个良好的楷模。谢谢。

2008-03-09 10:47:02

  • 凤凰卫视记者:

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来看,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降到了4.0%,但是今年的目标又恢复到了4.5%,是不是意味着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充分的就业?而出口一旦放慢,或者大学生大批地走出校门,是不是就会增加就业压力?

2008-03-09 10:47:39

  • 田成平:

我刚才讲到,我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就业。所以,本届政府这五年来,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定。从城镇新增就业的数量来讲,去年达到1204万人,五年实现了5100万人。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讲,由2003年底的4.3%,降至2007年底的4.0%。

2008-03-09 10:48:31

  • 田成平:

至于刚才曹记者讲到的我们新一年的登记失业率指标问题,我可以这样说,过去这几年来,我们虽然实现了登记失业率从4.3%、4.2%、4.1%到4.0%,这样的稳中有降,但是我们每年制定的控制指标是4.6%。正是因为这几年出现了登记失业率稳中有降的趋势。所以,2008年我们把原来设定的4.6%的指标降到了4.5%。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会在4.5%以下保持这样一个登记失业率的稳定。这并不是说2008年我们提高了失业率的指标。我们会通过加强就业工作,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保持在4.5%以下的水平上。谢谢。

2008-03-09 10:50:05

  •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民政部的领导。今年1月份,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都遭受了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为此我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请问民政部的领导,是不是到目前为止灾区老百姓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是不是都已经到位?这些钱够不够用?谢谢。

2008-03-09 10:51:11

  • 李学举:

目前抗灾救灾工作已经转入到全面恢复重建阶段。民政部在这个方面的职责主要是安排好灾民的生活、组织好倒房重建工作。这方面的工作,我想请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副部长李立国同志来回答。他既是这方面的主管,也是这次国家应急中心的成员,又是救灾和市场保障指挥部负责人。请李立国同志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8-03-09 10:56:20

  • 李立国:

春节后,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斗争取得应急抢险抗灾重大阶段性胜利,在此基础上,开始转入全面恢复重建阶段。在这个新的阶段,民政部按职能承担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和倒塌民房恢复重建的任务。落实好这项任务,我们面对着三个问题:

2008-03-09 10:57:17

  • 李立国:

一是在应急抢险阶段,转移安置了房屋倒塌的受灾群众166万人。这些群众的生活安置将延续到房屋重新建好之前。

二是由于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农业、林业损失大,导致口粮青黄不接,需要救助的人数增加,需要救助的时段延长。仅就八个重灾省区的统计,比常年需要增加救助的人数就达到1700多万人。

三是由于灾害过程中农村居民倒塌房屋48.6万间,受损房屋168万间。所以,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的任务很重。

2008-03-09 10:58:14

  • 李立国:

按照上述面临的问题需要落实的任务,中央对地方救灾工作在上述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对转移安置的倒损房屋群众,目前正在利用投亲靠友、邻里互助、借住公房等方式来保障他们的临时住处,并每天在食物提供上给予资金补贴。

2008-03-09 10:59:50

  • 李立国:

在增加的救助人数和延长时段上,中央财政在已经于春节前安排第二笔17.5亿元的冬春救助资金的基础上,对10个重灾省份,原来是8个,后来又增加了2个,这是根据灾情评估确定的。前几天又下拨了专门增加的3.4亿元春荒救助资金。同时,春节前还下拨了7.1亿元的重灾省份城乡低保群众人均补助,城市15元、农村10元的临时补贴,连续补贴三个月。

2008-03-09 11:01:24

  • 李立国:

在受灾群众的倒房重建上,春节前,已经预拨了2.04亿元,前几天又下拨了恢复重建补助资金9.4亿元。这些资金对支持地方政府救灾和帮助受灾群众保障基本生活、完成恢复重建,将是有力的支持。

在这里我顺便说明一下,我国的救灾工作方针是“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完成好上述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不只是靠中央的救灾补助资金,还有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还有社会各界为救灾工作捐助的资金。

2008-03-09 11:02:23

  • 李立国:

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过程中,全国已经接收了16.02亿元的社会捐助资金。不仅在前一阶段应急抢险中发挥了支持作用,也将在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发挥有力的支持作用。同时,在倒损民房的恢复重建上,各地还普遍制定减免行政收费、批量采购调节建材价格、政府所属技术性服务单位无偿提供服务和机关团体对困难群众对口帮扶等一些措施,把这些投入和政策措施结合起来,发挥农民自建房屋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恢复重建主体地位。完成上述受灾群众生活妥善安排和倒塌民房恢复重建任务,我们是充满信心的。谢谢。

2008-03-09 11:03:10

  • 日本广播协会记者:

据我了解,中国政府已经就如何进一步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最新的修订,今年北京将举办夏季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我的问题是: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残疾人奥运会参加人员的各项权益,比如有关筹备方面会不会考虑在北京残奥会期间使用导盲犬等其他一些措施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

2008-03-09 11:04:08

  • 李学举:

中国现在已经有8000多万残疾人,中国政府对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始终是非常重视、非常关注。现在正在修订《残疾人保障法》,我想,不久的将来就要公布。

至于中国今年举办的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我想,中国有关部门在相应的新闻发布会上或者在一些会议上已经对保障残奥会顺利地召开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公布。我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关注、支持下,在国际奥委会大力协同下,我认为,中国的残奥会一定会像奥运会一样开得圆满、成功,也一定能使所有的残疾人运动员在中国参加这样一个盛会得到各个方面的保障。谢谢。

2008-03-09 11:05:41

  • 中国新闻社记者:

有个问题想问田成平部长。《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有点超前了,是不是应该修改。请问您对此有何评论?谢谢。

2008-03-09 11:07:51

  • 田成平:

孙宝树副部长在部里长时间分管劳动关系、劳动合同这方面的工作。最近一个时期为了《劳动合同法》顺利贯彻实施,他已经到全国许多省市召开了包括企业家、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劳动者在内的各方面人员的座谈会。我请宝树副部长把这方面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2008-03-09 11:08:26

  • 孙宝树:

目前《劳动合同法》实施还不足三个月,我觉得,它不是一个修改问题,而是一个要认真贯彻执行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是在全面总结我国20多年关于实施劳动合同方面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它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在起草审议期间,广泛听取了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意见,也研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审议过程中,又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在人大常委会上获得了高票通过。

2008-03-09 11:10:18

  • 孙宝树: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平衡,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颁布以来,应该说,广大职工群众是非常拥护的。大多数企业在贯彻实施当中也是主动的、积极的、认真的,很多企业组织宣传、学习,规范用工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和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贯彻《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中有一些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

2008-03-09 11:11:40

  • 孙宝树:

我归纳主要是三方面:

第一,认为《劳动合同法》当中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会导致用工机制的僵化;

第二,认为实施这部法律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使企业无法维持正常经营;

第三,认为实施这部法律会影响投资环境和就业。

2008-03-09 11:13:07

  • 孙宝树:

我认为,这几种认识都是对《劳动合同法》没有全面理解,或者是理解片面、理解不正确造成的。

关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际上,在许多国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恰恰是劳动合同的主要形式。为了用工能进能出,我们在制定《劳动合同法》当中对解除劳动合同提出了几种情形。实际上,和《劳动法》相比,放宽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所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铁饭碗”。企业贯彻《劳动合同法》也不会导致用工机制的僵化。我们也认为,如果很好地贯彻《劳动合同法》,也可以促进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换句话说,如果大量的劳动者职业不稳定,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也是不利的。

2008-03-09 11:13:54

  • 孙宝树: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贯彻和实施《劳动合同法》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问题。实际上,从《劳动合同法》的制度设计上,企业用工方面增加的用工成本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两块:第一,由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的时候要付补偿金;第二,企业在职工试用期期间要付给劳动者约定工资的80%。这些都是潜在的,也是非常有限的。企业之所以认为《劳动合同法》增加了用工成本,实际上是因为这些企业过去没有为职工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现在《劳动合同法》明确了这一规定,因此一部分企业感到压力很大。我们认为,如果用不履行社会保险费这种义务、损失职工的合法权益所形成的这种低成本来追逐高利润,是不正确的,也是违法的。从公平竞争的角度看,如果一部分企业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以此来降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对于那些守法的企业、管理规范的企业也是不公平的。

2008-03-09 11:14:54

  • 孙宝树:

关于法律实施对就业和投资环境的影响问题。我们觉得,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与扩大就业和改善投资环境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完善的法律制度与和谐的劳动关系更会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就业。

《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不仅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涉及到用人单位、劳动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利益格局的调整。应该说,当前的贯彻实施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2008-03-09 11:15:33

  • 孙宝树:

为了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全面贯彻实施,下一步,劳动保障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劳动者和企业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这部法律。第二,协助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办法和有关配套法规,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指导。第三,加大劳动监察的力度和劳动争议调解的力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谢谢大家。

2008-03-09 11:16:10

  • 中国社会报记者:

请问民政部两位部长,今年的清明节再过20多天就要到了,今年国家首次将清明节设为法定节日,往年有些地方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出现过人群拥挤、乱烧祭品的现象,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请问民政部今年有何应对措施?

2008-03-09 11:16:31

  • 李学举:

提到清明节,大家可能马上就想到唐朝大诗人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见,清明节在中国是有比较长历史的。

今年的清明节和以往确实有些不同,国务院首次把清明节作为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这体现了我们政府对民间祭祀的重视,对传统风俗的尊重。今年的清明节可能是4月4、5、6日连续休息,就很可能出现上亿人出行祭扫,再加上三天集中的祭扫,就可能会造成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人流、车流高度集聚的情况。

2008-03-09 11:16:56

  • 李学举:

我认为,政府就应该为满足人民群众文明、平安祭祀创造条件,民政部将采取这样的措施:

一,要建立应急管理体系;二,要加强指导协调,民政部将成立民政部清明节工作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同时在全国也将设立150个清明节观察点;三,强化服务管理,努力为祭祀的群众提供周到的服务;四,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清明节期间民政部也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活动。

2008-03-09 11:17:53

  • 李学举:

我们也衷心地欢迎新闻媒体的同志能够大力协助,配合我们搞好这样的宣传和引导。另外,民政部也积极倡导和推广居家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电视公祭、集体公祭等现代、时尚的祭祀方式。谢谢。

2008-03-09 11:19:44

  • 曹卫洲:

今天的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部长,谢谢各位的光临。

2008-03-09 11:21:46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2002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戴相龙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理事长
2006年各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
社保资金来源仍是中国社会保障存在的最大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涨工资增"二金"抵消物价上涨
二00七:中国立法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华为员工辞职不算解除合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解读《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财政部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推进社会保障工作三大试点
图片新闻:
神七计划九月底十月初在酒泉发射 将释放伴飞小卫星
卫生部首次披露医改细节 明确界定营利和非营利医院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 聚焦:换届·民生·物价·房价·医改/ 重要文献
·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 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 考研资讯大全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现代化报告—国际现代化 / 生态现代化 / 社会现代化 /科学发展报告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