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做客新华网,谈“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 新华网 张泳摄
高等教育需要多样化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一些数字,使我们能够感受到我国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了,但是要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您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质”的提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第一步。如何理解“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呢?
钟秉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也非常好。我个人认为要想实现一个教育强国的战略构想,当前可能有几项工作要做。从全国教育的发展宏观情况是这样的,从北京师范大学的自身情况来说也是这样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公平,推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在高等教育内部,包括媒体对这个问题也很关注。有的说现在高等教育由于学生太多以后,质量下滑了。我觉得首先你要想评价一个学校也好,一个系也好,它的质量如何,首先需要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涉及到了一些教育理论的问题,比如说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到底在中国现在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如何去认识,我觉得首先要树立一个比较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现在大众化教育已经到来,就不能像过去精英教育下执行比较单一的质量标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又多了大众化了,就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分层次、分类型的,这是社会的需求。另外,从高校内部改革来讲,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也在进行调整,既需要学术型、学科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说明我们应该有一个多样化的质量观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如果是单一的价值趋向那么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说很多的人认为孩子要有出息就得上好高中、考好大学,这从某些角度看是对的,但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不可取的,现在社会是大量需求的,我们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所以我觉得要解决“质”的问题,必须要建立一个符合大众化教育的人才观和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再扎扎实实的把高等教育内部的人才教育抓好,把人才的质量逐步提高上来。
社会公众、舆论媒体也应该有一个“多样化”的正确导向。我觉得我们的科学研究、对外服务等水平,从北京师范大学的局部来讲是稳中有升的,当然我们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做客新华网,谈“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 新华网 张泳摄
高校评价应坚持多样化标准,减少形式主义
主持人:现在您也在和大家呼吁这个问题,面对大众化教育的规律和新的需求。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有一个和这个时代、这个形势相匹配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其中就包括了质量如何提高,而且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后,如何去评价它就是高质量的呢。
钟秉林:我讲过的,我们要想办好大学,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在这个基础之上,既然人才是要分层次、分类型的,这就需要各个学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比如说有的学校办学历史比较悠久,水平比较高,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等,那么将来就可以强调学术和学科的水平,重视科学研究,而且重点科研成果要转变成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资源,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在这类学校里,应该培养那种所谓的拔尖创新的英才。
还有一种定位就是应该定位在教学、科研并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同时要有相当高水平的科研相互支撑。就是应该把本科生培养成高质量的人才,当然也可以适当的做一些科研。首先要能够科学定位,然后各安其位,我们要认真的办学,既不能攀高,也不能就低。攀高的话大家都想成为尖子,就低的话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各安其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至于对高等教育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和媒体对大学的评价评估有很多的说法,我觉得首先是教育部,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讲要宏观管理、分类指导,不能什么标准都是“一刀切”,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歧义,造成偏离我们社会导向的指导。当然分类说起来容易,真正的做起来也不容易,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作为学校来讲,应该扎扎实实的搞内涵建设和发展,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思路,比如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在大学里面,我们可能刚刚处理了一个科学发展问题,就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这五个方面如何协调发展,如果你没有规模,就谈不上一个质量的问题。
但是,在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基础之上,质量如何提高呢,内部各种结构如何去优化,效益如何去提高,另外发展的速度如何把握,这也是一个发展节奏问题,这些都需要比较好的去进行研究,应该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这五方面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就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是200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的,那时候每年本科招生2100人,现在我们依然坚持每年招本科生2100人,我们没有把规模扩大,我们强调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因为,北京师范大学在三环附近,如果大规模的扩大招生规模,可能学生的生活条件、学习质量就会下降了,所以我们一直保持本科生一定的规模。我们的在校研究生、博士生超过了9000人,总数已超过本科生,本科生就是每年2100人。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外国留学生,现在在读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达到2000人。发展的思路要非常的明确,坚持内涵发展,处理好刚才我讲个几方面的关系,我觉得必要的评估还是需要的。
高等教育法里面也提到了对高校的评估问题,包括你大学的资金用得如何,必须要对社会公众、对于社会有一个交代,但是评估的时候还是要坚持这种多样化的标准,减少形式主义。另外,要尽可能减轻学校的负担,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评估主要是让学校内部建立起一个质量保证体系。这个质量保证体系,既可以保证自我发展,又可以实现自我约束,这是一个评估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我们现在要建立现代大学的制度,有很多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能够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同时我们要有一个自我约束的制度。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做客新华网,谈“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 新华网 张泳摄
高教评估需要总结,需要分类评估
主持人:我们要有一个多元化的人才观、质量观,而且要有一个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质量观如何去落实呢?
钟秉林:政府教育部门拿出了一定的资费去做这个事情,各个学校也在积极的申请这些项目,我想在实施过程中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项目指南了,实际上还是分类型、分层次来一批一批的启动相关的项目。比如说有的是针对研究型大学,有的是针对普通大学的,有个是针对高职、高专大学的,现在这些项目还在启动当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向教育部提出自己的想法,供他们参考。
主持人:那么怎么看学校落实的情况呢?
钟秉林: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定位发展目标,再根据教育部的项目去积累。教育需要积累,周期性比较长,我们培养一个本科生还需要四年呢,若干年以后如果大家再回头看看,可能就会做出一个相当的评价,现在谈时效如何可能还为时过早。
现在中国的评估教育,从政治层面、教育层面、操作层面可能都需要进一步地调整,现在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到今年上半年五年一轮的评估基本结束了,在这个基础之上如何总结经验,特别是总结发展中的问题,以便规划下一轮的评估如何做,这是我们高校非常关注的问题。
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这方面的项目,当然现在项目还在进行过程中。比如:对这一轮的评估进行总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我们从国外的相关评估评价当中,能够得到什么借鉴。我刚才讲了,现在讲多样化,如果要评估的话也是要进行分类评估,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高等教育如何分类,分类明确了以后才能按照不同的类型制订多样化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出台了以后,如何实施也要让一些专家来进行这方面的科学评估,为下一轮的评估做一个科学的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