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5月6日讯 今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4年《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书是由国际关系学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持编写,按年度,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对过去一年的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包括国际安全形势与国内安全形势进行全面回顾、评估与分析,并就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提出对策思考。
报告认为,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国的能源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患”和“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80%以上,这些国家及地区大多在政治、经济上极不稳定。局势较为稳定的国家早已被西方公司瓜分完毕(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中国公司很难找到机会,只能进入高风险地区。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让中国对国际油价的话语权越来越少,石油进口的代价越来越高。
二、中国石油进口主要依靠海路,而海上能源通道存在着较大风险
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是中东和非洲输出石油的必经之路,中国这两处海峡的航路安全却完全受制于人。2011年末伊朗核危机升级,美伊两国在海上剑拔弩张,伊朗屡次威胁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一旦付诸行动,从中东到中国的石油运输线将被完全切断。马六甲海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不但有海盗还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战略通道之一,是非常危险敏感的地带。更严重的问题是,中国约80%的能源进口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此地水路狭窄,极易封锁。
虽然2006年开通的中哈石油管道、2011年开通的中俄石油管道和2013年开通的中缅石油管道加强了中国从中亚、东北亚和海上石油的进口安全,但这些通道仅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不到20%,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维护海上咽喉通畅的实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三、雾霾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能源安全和公众健康前所未有地息息相关
2013年严重的雾霾污染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涉及范围达160万平方公里,多个省市频频发布雾霾红色预警,空气质量达到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严重的雾霾污染是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粗放式经济发展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后果。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但我们是在重复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以前工业化走过的道路,我们只关注学习了别人的高速增长,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过度消耗资源必然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必然要增加的健康成本。“雾霾”警示我们,传统的“以石油安全为核心”的能源安全战略思维已不能适应中国能源发展的实际需要,能源安全不仅仅是国际上外交制衡、利益博弈问题,更是国内经济转型、维护公众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
四、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之首,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压力越来越大
近几年“页岩气革命”导致美国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降,煤电比重已经跌至40%以下,气电比重超过煤电指日可待,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将大幅下降。“页岩气革命”大大增加了美国在气候谈判上的主动权,奥巴马一改布什总统的强硬态度,开始强调要承担减排义务。美国的积极转变使中国自然而然成为国际减排这一全球矛盾斗争中的主角和全世界环保人士批评的焦点。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美国,但2008年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冠军”,而且上升势头还在持续。为了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指责,我们曾强调用“人均碳排放比较”和“累积碳排放比较”来争取公平发展的权利。但是最近几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也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如果从1990年算起中国的累积碳排放也超越了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如果能源结构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处境将越来越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