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环境状况
1.1 海水
1.1.1 海水环境状况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7 160、36 490和15 63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4 340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了23 54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和东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减少了4 590、13 030和9 150平方公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增加了3 23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与上年相比,烟台近岸、汕头近岸、珠江口以西沿岸、湛江港、钦州湾的部分海域污染有所加重。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2013年夏季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2001~2013年夏季我国管辖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
无机氮 无机氮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31 85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32 630、33 440、48 380和17 40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8 490、3 240、24 210和7 1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部分近岸海域。
活性磷酸盐 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61 61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5 790、3 840、41 450和10 530平方公里,其中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90、260、10 220和1 2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连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局部海域。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分布示意图
石油类 石油类含量超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7 150平方公里,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分别为8 230、3 630、590和4 7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大连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珠江口的局部海域。
2013年夏季海水中石油类分布示意图
1.1.2 海水富营养化状况
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了近岸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2013年夏季,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3.3万平方公里,其中重度、中度和轻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分别为18 000、16 810和29 980平方公里。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区域。
2013年夏季我国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状况示意图
* 富营养化状态依据富营养化指数(E)计算结果确定。该指数计算公式为E=[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106/4500,其中E≥1为富营养化,1≤E≤3为轻度富营养化,3<E≤9为中度富营养化,E>9为重度富营养化。
1.1.3 海洋水文状况
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洋表层水温和水体盐度监测,并在渤海海峡、重点海湾、部分沿岸海域和大型围填海工程邻近海域开展了海流监测。
海洋表层水温
渤海、黄海和东海月均海洋表层水温2月最低,8月最高,季节变化显著;南海月均海洋表层水温1月最低,6月最高,季节差异不大。渤海、黄海和东海年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别为12.4℃、16.6℃和22.1℃,均低于上年;南海为27.8℃,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3年1~12月我国各海区月均海洋表层水温变化趋势
2013年各月份平均海洋表层水温(℃)
海区 |
月均海洋表层水温 |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渤海 |
0.6 |
0.2 |
2.0 |
5.9 |
12.9 |
19.0 |
23.6 |
26.0 |
23.0 |
18.0 |
11.9 |
5.3 |
黄海 |
7.9 |
7.1 |
8.2 |
10.4 |
16.0 |
20.3 |
24.5 |
27.7 |
25.4 |
21.8 |
17.1 |
12.4 |
东海 |
16.3 |
15.5 |
16.3 |
18.6 |
22.4 |
25.6 |
27.7 |
28.9 |
27.8 |
25.0 |
22.2 |
18.9 |
南海 |
25.1 |
25.4 |
26.4 |
28.2 |
29.8 |
30.1 |
29.6 |
29.2 |
29.1 |
28.1 |
27.2 |
25.9 |
2013年1~12月我国平均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示意图
盐度
我国管辖海域8月表层水体盐度低于36.22。南海盐度最高,其次为东海、黄海,渤海最低,平均盐度分别为33.89、32.55、30.09、27.34。近岸海域低盐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等河口区域。与上年相比,辽河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的低盐区分布范围有所扩大,长江口低盐区分布范围有所减小。
海流
渤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辽东湾口、渤海湾口、莱州湾口、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海域的海流监测。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最大流速出现于夏季。辽东湾口、渤海湾口和渤海海峡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岸线走向一致,表层余流较弱;莱州湾口和渤海中部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平均流速小于辽东湾口和渤海湾口,冬季表层余流较强,其他季节表层余流较弱。
黄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山东沿岸的海流监测。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冬季流速较大,夏季较小。成山头和山东东南部近岸以外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平均流速小于近岸海域,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偏东向;山东东南部近岸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岸线走向一致。
东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吕泗、舟山以及闽浙沿岸海域的海流监测。吕泗和舟山沿岸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强流向为东南和东北向;吕泗沿岸流速较大,最大流速出现于夏季,冬季表层余流较强,夏季较弱,方向为西南向;舟山沿岸流速不大,夏季表层余流较强,冬季较弱,方向为东北向。闽浙沿岸海域表层海流冬季顺岸南下,流速较强,流幅较宽;夏季顺岸北上,流速稍弱;春、秋季具有转换期特征。
南海海域海流状况 重点开展了珠江口、遮浪和广东台山海域的海流监测。监测海域表层潮流均为半日潮流。珠江口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往复流,主流向与珠江入海方向一致,流速较大,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东南向。遮浪和广东台山监测海域表层潮流为旋转流,流速较小,表层余流较弱,方向为西南和东南向。
1.2 海洋沉积物
管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铜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为89%,其余监测要素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5%以上。
近岸海域各监测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
近岸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为良好的站位比例达93%。东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最高,为97%,渤海、黄海和南海近岸沉积物综合质量良好的站位比例依次为95%、92%和88%。辽东湾主要超标要素为汞和镉,其中锦州湾海域汞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大连湾主要超标要素为铬、锌、硫化物和石油类;珠江口主要超标要素为铜、砷、铅、锌等,个别站位铜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 (1)单个监测站位沉积物质量
良好:最多一项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一般:一项以上指标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且没有一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较差:有一项或者更多项指标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区域沉积物综合质量
良好:有不到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且7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良好;
一般:有5%~1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或不到5%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30%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一般和较差;
较差:有15%以上的站位沉积物质量等级为较差。
2013年重点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重点海域 |
综合质量 |
重点海域 |
综合质量 |
辽东湾 |
一般 |
东海南部近岸 |
良好 |
渤海湾 |
良好 |
粤东近岸 |
良好 |
莱州湾 |
良好 |
珠江口 |
一般 |
黄海北部近岸 |
一般 |
粤西近岸 |
良好 |
长江口-杭州湾 |
良好 |
北部湾 |
良好 |
东海中部近岸 |
良好 |
海南近岸 |
良好 |
2013年我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示意图
1.3 海湾环境状况
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湾中,有16个海湾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辽东湾和厦门港沉积物综合质量状况一般,辽东湾沉积物主要超标要素为汞和镉,厦门港主要超标要素为硫化物和有机碳。
2013年部分海湾海水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2013年部分海湾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序号 |
海湾 |
行政区 |
水质评价结果(占海湾总面积的比例) |
沉积物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
||||
第一类海水 |
第二类海水 |
第三类海水 |
第四类海水 |
劣四类海水 |
||||
1 |
辽东湾 |
辽宁 |
46.2% |
14.8% |
11.5% |
1.0% |
26.5% |
一般 |
2 |
渤海湾 |
天津 河北 |
27.3% |
16.1% |
28.1% |
13.4% |
15.1% |
良好 |
3 |
莱州湾 |
山东 |
0.0% |
13.0% |
46.2% |
14.5% |
26.3% |
良好 |
4 |
胶州湾 |
山东 |
0.0% |
12.1% |
61.9% |
18.9% |
7.1% |
良好 |
5 |
杭州湾 |
上海 浙江 |
0.0% |
0.0% |
0.0% |
0.0% |
100.0% |
良好 |
6 |
象山港 |
浙江 |
0.0% |
0.0% |
0.0% |
7.1% |
92.9% |
良好 |
7 |
三门湾 |
浙江 |
0.0% |
0.1% |
9.6% |
14.8% |
75.5% |
良好 |
8 |
三沙湾 |
福建 |
0.0% |
0.0% |
6.4% |
57.2% |
36.4% |
良好 |
9 |
罗源湾 |
福建 |
0.0% |
1.4% |
5.7% |
37.0% |
55.9% |
良好 |
10 |
福清湾 |
福建 |
15.3% |
20.6% |
9.0% |
43.9% |
11.2% |
良好 |
11 |
泉州湾 |
福建 |
45.7% |
11.0% |
5.4% |
2.9% |
35.0% |
良好 |
12 |
厦门港 |
福建 |
0.0% |
7.0% |
6.3% |
17.9% |
68.8% |
一般 |
13 |
诏安湾 |
福建 |
11.7% |
3.1% |
3.0% |
7.0% |
75.2% |
良好 |
14 |
汕头港 |
广东 |
0.0% |
6.2% |
6.1% |
3.5% |
84.2% |
良好 |
15 |
湛江港 |
广东 |
0.0% |
0.0% |
2.0% |
51.5% |
46.5% |
良好 |
16 |
钦州湾 |
广西 |
0.0% |
0.0% |
0.7% |
4.0% |
95.3% |
— |
注: “—”表示无监测数据。
1.4 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
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见异常。辽宁红沿河、江苏田湾、浙江秦山、福建宁德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处于我国海洋环境放射性本底范围之内。在建的山东海阳、广东台山、广东阳江、广西防城港和海南昌江核电站邻近海域的放射性背景监测数据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