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既有量的扩大,又有质的提升,呈现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效益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继续改善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1.经济增长平稳。
从增速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与上年持平,超过年初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
从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7万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25万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万亿元,增长8.3%。
从实物指标看,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10%。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
从基数和增量看,7.7%的增速对应的是49375亿元人民币增量,按2013年末汇率折算,超过8000亿美元。这个增量略小于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16位的印尼,但大于排名第17位的土耳其,大体上相当于金砖国家中两个南非的经济总量。
2.就业持续增加。
2013年末,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而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人数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创历史新高。全年就业人员7.7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上年末的4.09%。
3.物价基本稳定。
坚持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广义货币M2增长13.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低于预期目标,涨幅与上年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2%。
4.国际收支改善。
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第一次超越美国3.88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首次成为世界进出口第一大国。其中进口1.95万亿美元,增长7.3%,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7.9%,与上年持平。全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4.7万亿美元,保持全球货物和服务第一出口大国,顺差1407亿美元。经常项目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2.1%,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1.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比上年增长2.1%,再上一个千亿斤台阶,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6.8亿亩,比上年增长0.7%;单位面积产量达到358.5公斤/亩,增长1.4%,再创历史新高。
第三产业比重实现历史性突破。服务业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高出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时上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9.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工。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58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672公里。铁路、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均超过10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新增公路里程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60公里。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10个,新增吞吐能力3.3亿吨。新增民航通航机场10个。新增光缆线路长度266万公里。
2.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
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从需求构成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万亿元,增长13.1%。内需对增长贡献率超过10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从投资和消费结构看,第一、三产业比重提高,占全部投资比重分别为2.1%和55.5%,各提高0.2和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快于第二产业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提高,占比63%,提高1.8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增长25%以上。
3.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达到44.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4.5%和16.5%,各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均超过1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8.5%和24.3%,各提高0.5和0.6个百分点。
4.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
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了1929万人;乡村人口为6.3亿人,减少了126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提高1.1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