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针对阻碍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中央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运用市场手段和差别化政策,在优化结构中稳定经济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进产业转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和城乡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扩大消费稳定投资,内需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年来,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出口增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过去的一年,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4.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最终消费贡献率为5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54.4%。
1.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13年,国家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了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住行消费稳定增长,住房销售持续较旺,全年住宅销售面积11.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5%。汽车消费继续较快增长,全年销售2198万辆,比上年增长13.9%,已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服务消费加快发展,出台了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组织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颁布实施《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信息、养老、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环境继续优化,城乡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方式。支付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增长制约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着力促进投资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9%。投资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增强,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欠发达地区等领域。大力推动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重新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民间投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年增长23.1%,快于整体投资增速,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全年新建铁路投产里程558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672公里;新建公路里程702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60公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提高到22.3%。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9.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民生领域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民生领域投资占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比重超过60%。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得到加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
二、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节能环保进一步加强
一年来,三次产业发展更趋协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43.9:46.1,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1个、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5个百分点。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切实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重大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
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完善,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金融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划和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软件产业业务收入增长24.6%。互联网上网人数6.18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8%。3.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信息、养老、健康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3G移动电话用户1.69亿户,是上年净增数的1.6倍以上。截至2013年底,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0161万户。全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10万亿元,增长25%。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85万亿元,增长32%。全国共有养老服务机构4.3万个,床位474.6万张,较上年增加58.1万张。全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有望超过4万亿元。
4.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取得积极进展。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指导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在各项政策作用下,化解产能过剩工作阶段性效果逐步显现。2013年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逐季回升,19个工业行业1569家企业的落后生产线已实现关停;钢铁、平板玻璃行业效益状况有所改善,船舶行业订单大幅增长。
5.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以及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十条措施,各项目标任务和相关配套政策正在抓紧落实。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加快实施。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3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7.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93%、3.48%、3.14%、4.72%。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1.6%。
三、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
一年来,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更加实化,分类指导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1.区域发展政策继续完善。2013年,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修订完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试点启动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出台。中部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入实施。欠发达地区发展条件逐步改善。
2.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进展。强化平台和机制建设,推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前海、横琴、平潭、南沙四大平台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不断提升。积极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
3.城乡发展一体化稳步推进。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实际增长9.3%,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4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上年的3.10缩小为3.0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规范,26个省份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每年30元。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实施了一批水电路气房等农村民生工程。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基本完成。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201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年勇)(来源:国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