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对提质增效有何要求?

2014年03月21日11:1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增效升级 创新驱动 产业分工 政绩考核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学习问答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把握“提质增效升级”这个重要原则。

《报告》提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之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水、大气、土壤污染严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产要素供求关系逐步紧张,劳动力、矿产资源、土地等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还不多,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有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经济结构有待优化。我们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着力提质增效升级。

一、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进步的贡献有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供给日趋紧张,成本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步减弱,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创新优势,力图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这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也提出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适应国内要素供给趋紧和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新趋势,改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科技创新取决于人,要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关口,达到4.16万亿美元,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外贸增长过于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支撑,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当前,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在中高端与发达国家竞争也在增多,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十五”时期我国出口年均增速高达25%,“十一五”时期下降到15.7%,近三年已经转为个位数增长。这既是国际市场需求不振的结果,也反映出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进一步发挥开放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推动开放型经济从传统成本、价格优势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化,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努力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有赖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要严格落实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消化一批存量,严控新上增量。

三、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

我国发展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前者是后者的3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镇;农业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低。但差距也是潜力,要通过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要靠城镇化。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区域发展看,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但也要看到西部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回旋余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同时也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要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开发,带动更大范围的腹地发展。

四、持续改善民生

民生一头连着民利和民心,一头连着内需和发展,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年,我们加大民生投入,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社会事业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社会发展仍是一块“短板”,保障改善民生任务还十分繁重。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带来民生改善。我们要始终不渝主动做好改善民生工作,将财力投入与制度完善有效结合,集中力量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要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完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政策体系,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下力量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全民参保,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补助标准和住院报销比例,建立健全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

五、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也明显增强。近年来频繁出现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土壤污染、水质下降等生态环境事件,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必须引起我们的警醒。去年,我们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深入实施、务求实效,重点以治理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突破口,抓关键环节、健全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保补偿机制。我国能源消费持续攀升的趋势短时期内难以逆转,必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

六、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要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切实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上来,不断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潘国俊)(来源:国研室)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