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如何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

2014年03月21日09:5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城镇化 建设用地 文化景观 保障机制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学习问答

按照一般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超过一半时,往往是各种矛盾集中暴露的时期。如何破解城镇化过程中各种难题,推动新型城镇化更稳更好发展,离不开城镇化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的统筹衔接

规划是一种顶层设计,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迫切需要规划加以规范和引导。《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下简称《国家规划》)正在制定,这个规划将明确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各省(区、市)要以《国家规划》为指导,结合本地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等多项规划,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严格落实规划公示各项规定,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人大对规划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使规划制定过程合法、执行有力。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距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一刀切。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本地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确定城镇化目标时,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切实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

城镇化过程是城乡结构转换的过程,也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但当前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脱离实际建设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建设用地利用十分粗放。据调查,全国平均每个城市有1.5个新城,城市人均综合占地110~130平米,大部分小城镇的人均综合占地高达200~300平米,远高于欧美国家水平。这种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加剧了土地的粗放利用,不仅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潜藏着地方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推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和区域交通骨干网络,加快城市群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交通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要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严格执行标准,切实提高工业项目用地产出强度和容积率。要建立健全一套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做到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划定生态红线,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三、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现在,我国的城镇风貌大多一个样,一些城镇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破坏严重,甚至出现了精神缺失的现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发掘城镇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有历史底蕴、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要注重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风貌等的保护,促进城镇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的结合。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城镇文化记忆。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按照宜居城镇和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保护天然水系、自然山体与城镇周边地区的植被,提升城镇绿地功能,加大社区公园、街头公园、郊野公园、绿地走廊等规划建设力度,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各种城镇发展要依托现有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提倡模式多样性,体现区域差异性,防止千篇一律、千城一面。

四、加强小城镇和村镇规划管理

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既是城镇化的前提,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加强新农村建设。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加速流出,大量房屋“建新不拆旧”,村镇土地利用粗放,农村水电路、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缺乏整体规划。深入农村腹地的小城镇,是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但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承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能力低,普遍缺少长远规划。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镇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控制搬迁小型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镇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存量和少数民族村寨。

五、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

城镇建设水平是城镇的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镇定位,科学规划,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城镇建设管理全过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把防治污染和节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建设绿色城镇,发展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智慧城市发展。要完善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建筑标准制式化,加大建筑垃圾的回收和处理,进一步增强城镇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提升城镇管理这个“软件”水平。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城镇管理理念,完善城镇治理结构,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增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提升城镇社会管理水平,让我们的城镇居住安心、生活舒心、充满活力、宜业宜居。

六、探索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过程,又是社会变革过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诸多领域,是个综合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改革和完善人口、土地、投融资、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保障机制,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今年,国家将在各省(区、市)选择2—3个市县和3—5个建制镇,重点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

从长远看,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要不断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人口管理、土地管理、住房管理等城镇化保障机制,也要创新方式,尊重市场规律,不断建立和完善,逐渐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李宏军)(来源:国研室)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